西部地区外资流入障碍分析(3)
2016-04-04 01:02
导读:对于进口原料或产品外销的外资企业,投资西部比东部将付出更多的交通运输成本。据调查,进口原料从广州或上海经铁路转运至重庆,每车皮将增加装卸
对于进口原料或产品外销的外资企业,投资西部比东部将付出更多的交通运输成本。据调查,进口原料从广州或上海经铁路转运至重庆,每车皮将增加装卸和转运费6,000元。经过航空运输付出的经济成本更高,通过水运则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显然,对外商而言,投资西部要比东部付出更高的运输成本。地处内陆的区位劣势导致西部引资“先天不足”。
2.6 内资流入西部对外资产生挤出效应
西部开发初期,将主要依靠政策和资金(尤其是国债资金)驱动。1998-2000年全国共发行长期国债3,600亿元,其中西部地区占32%。由于国债筹集和使用成本远小于外资和国内商业银行贷款,使西部一些地区的建设项目从依托国内贷款或外资转向依托国债,造成内资流入对外资产生“挤出效应”。
目前发行的国债中,中央债券由中央财政还本付息,对地方是中央拨款;地方债券在中西部地区还款期限为8年,宽限期2年,利率只有5%。而国内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五年以上为6.21%。国外银行贷款的成本更高,如亚洲开发银行普通贷款(硬贷款)对我国的年利率一般为6.6%,对尚未支付的贷款部分还要加收0.75%的承诺费;特别基金贷款(软贷款)加收1%的手续费,其它普通贷款年利率为8%,按照1:8.2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折算,优惠贷款的利率高于国内商业银行数倍。可见,使用中央财政债券几乎没有成本,使用地方债券的利息成本也比国内商业贷款要低。在国债获得相对容易的情况下,一些地区若能获得国债就不愿用国内银行贷款,能用内资就不愿用外资,“挤出效应”阻碍了外资流入。
3 入世后西部地区的开放战略选择
3.1 重点围绕国民待遇原则扩大产业开放,构造西部开放的政策新优势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新的开放政策应该从税费优惠向扩大市场开放和产业准入转变。国家计委在新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提出:鼓励外商投资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在产业(产品)和投资股比的限制都比东部地区更为宽松。要结合西部省市的实际,研究贯彻意见或制定相应的产业指导目录。近期西部地区可以申请国家同意优先开放电信、证券业、
电影院、中介代理、金融、保险、旅行社和商业零售业等领域,放宽外资股权限制,降低准入门槛,形成开放政策新优势。
对农业、
林业、水利、能源等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特殊行业和特殊领域,可以继续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并提高“抵、退、免”优惠幅度和范围,对上述领域的外资企业在中国的银行贷款实行利息补贴。
鉴于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要允许外资购买国有中小企业,鼓励参与国企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达到扩大引资、搞活国有企业、增加
就业、提高税收的目的。
3.2 适应入世要求,培育企业作为招商主体
重新界定政府和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职能和作用。从政府作为招商主体向企业作为招商主体转变。同行业的企业组成招商协会,自行编制招商计划并实施,政府提供服务和一定资金资助。将短期集中的、大型的、综合性的招商引资贸易洽谈会改成经常的、小型的、专业性的多种招商会,针对具体的引资项目和引资领域开展招商,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外同行业的外商,经过广泛的接触和反复磋商,提高引资效果。积极开展网上招商,降低引资成本,扩大引资信息发布范围。同时,利用其它媒介渠道,大力宣传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和招商项目。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要加快优势资源的特色产业开发,注重项目策划和包装,以项目(而不是优惠政策)为载体进行招商。
政府的职能要从制定优惠政策引资向规范管理,加强服务,改善投资环境转变。近期要加快与WTO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接轨,清理和修订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及政策。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社会信用,打击假冒伪劣,保护知识产权,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3 打通基础设施瓶颈,努力减弱区位劣势对引资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