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中国入世的政策导向[上](2)
2016-04-20 01:06
导读:历史的进程和逻辑基本一致。 历史上4个最大的市场经济国家,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是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英国在工业革命时
历史的进程和逻辑基本一致。
历史上4个最大的市场经济国家,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是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以死刑禁止丝绸和纺织品的进口,美国在20 世纪20---40 年代,关税平均为40%,在1932----1933年甚至高达60%。日本战后的迅速复兴,是由于美国的优惠关税政策,美国允许日本的关税率在15%以上,而美国对日本的关税只有5%。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运用动态比较利益理论,提出“产业结构论”,主张国家扶植需求弹性高,能够促进生产率提高的产业,即重化工业,获得成功。旧中国工业发展不起来,除去日本侵略因素,主要就是帝国主义强迫中国把关税降低到5%,从而无法保护民族产业。
战后初期,家盛行保护主义,70年代以后因为效果不佳,自由贸易占了绝对的优势。
自由贸易理论的基本理论模型证明,自由贸易可以避免保护政策所带来的效率损失,消除生产和消费扭曲,并产生额外的收益。作为一个无法国外出口价格的小国,关税会扭曲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动因,自由贸易可以消除扭曲并增加整个福利。据估计,贸易保护的成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如下:巴西9。5%(1966), 菲律宾5。。2%(1978),美国0.26%(1983)。
小国和发展中国家从自由贸易中获得额外的收益,第一是规模经济,阿根廷由于限制汽车进口,在1964年有13家汽车厂,生产16。6万辆汽车,而一个有效率的汽车厂年产量应该在8-----20万辆之间。第二是为家提供了更多的革新机会,发现出口机会。第三,非自由贸易的任何政策,最终都会被决策过程所扭曲,利益集团会控制政策,在有政治影响的部门中进行收入再分配。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主张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根据是国内市场失灵论:生产者剩余不能正确衡量成本与收益,原因是国内市场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如结构性失业,资本不能向高回报部门迅速转移,新兴行业的技术外溢。次优理论认为,如果某一市场不能正常运转,那么政府对其它市场的不干预政策不再是最优选择;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能产生除生产者剩余以外的边际社会收益,那么征收关税就能够使社会福利得到改善。真正需要保护的幼稚应该与一种具体的市场失灵相联系,这种市场失灵使得私有市场不能以应有的速度发展这一产业。有两种情况:
1.不完全资本市场:发展中国家没有一整套机构,如有效率的银行和股票市场,使传统部门如农业的储蓄用于新成长部门,如制造业的投资,那么新工业部门的增长将会受到这些工业当前赢利能力的限制,最优政策是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次优政策是以保护提高其利润,使这些工业更快成长。
2.无偿占用:新产业的先驱者必须支付起步成本,并且创造出有形产品以外的无形利益,如知识和新市场,政府应该补偿这部分无形贡献。
自由贸易论者对于保护主义的批评是:
第一,国内市场的失灵应该以国内政策来纠正产生的根源,对生产者的补贴比征收关税效果更好,间接的政策会导致社会其他部分行为的扭曲,使用贸易政策处理国内市场失灵只是次优,不是最优。
第二,进口替代会恶化二元结构。在欠发达国家,资本密集,高工资的化部门,与非常贫穷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称为“经济二元化”,这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制造业每个工人的产值比其它部门高得多,商品价格比农产品高几倍,工资比农民多10倍,资本密集度比农业高得多,但是工业部门的资本回报率很低。如果经济能够把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可以增加产值,对制造业的关税保护可以从上述“工资差别论”中得到支持。1970年哈里斯和托达罗指出,制造业吸收一个农民,可能导致更多的农民离开农业,增加城市失业。自由贸易论进一步指出,制造业的高工资是进口替代下,免受外国竞争的工业中工会垄断造成的,自由贸易会降低工业工资,提高农业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