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中国入世的政策导向[上](3)
2016-04-20 01:06
导读:第三,进口替代促使制造业资本密集度过高。汇率高估和进口设备低关税,鼓励国内企业使用进口投入品,浪费了外汇,提高了资本-产出比例。加上低利
第三,进口替代促使制造业资本密集度过高。汇率高估和进口设备低关税,鼓励国内企业使用进口投入品,浪费了外汇,提高了资本-产出比例。加上低利率,资本的成本大大低于其相对稀缺程度。在过量使用进口商品和资本时,
就业的增加很少,劳动成本高昂,恶化了收入分配。
第四,进口替代的宏观效果不好。国内生产增加不快,进口占GDP的比重没有下降,进口没有被“替代”,只是由消费品转移到中间产品,进口结构有了提高,经济对于世界市场的依赖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加强了。在出口和外汇储备下降时削减进口,过去是削减消费品,现在是削减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造成经济波动。高关税在减少进口的同时减少出口,通过保护进口替代工业,政府把资源从现有或潜在的出口部门转移出来。高成本迫使政府给予高额财政补贴,才能够出口。出口多样化与进口替代是不相容的。 出口收益的变动直接影响产出,就业与增长。进口替代还有限制后向联系的倾向,消费品工业建立后,就要谋求对自己使用的进口中间产品减少关税,抑制对后向工业的投资。进口商品越来越多,国内经济增长经常受到外汇缺口和进口的障碍而放慢。
第五, 自由贸易论者进一步从决策过程批评保护主义,认为贸易政策政策常偏向于较小的,较集中的利益集团。奥尔森指出:代表团体利益的政治行为将有利于团体中所有成员,而不仅仅有利于实施这一行为的个人。政治中公共产品的特点,意外着在总体上损失巨大,但是任何个人损失都很小的政策不会受到有效的反对。集体行动的难题,只有在规模比较小的群体中(每个人能够从有利的政策中获取较大利益),和组织良好的集团中(组织的成员能够被动员去维护组织的利益),才能解决。用
政治学的概念,就是某些团体的“利益密度”比较高。这些集团人数少,组织成本低,争取到利益后,每个人分到的份额大。在美国盛行公开的利益集团政治,大部分保护集中在农业和
服装业,美国贸易限制每年给美国带来150亿美圆的成本,其中纺织和服装占100亿美圆。日本和欧洲对农业的高度保护,是因为农民人数少,组织良好。为了消除政治上的障碍,通过一系列政府间国际谈判,把减少进口限制与促进出口联系起来,使不同的利益集团互相制约,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如果一国政府把别国的政策视为既定,它就一定会选择保护。这就是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各国政府为了使自己的决策最优都会选择保护,但是如果不选择保护,它们的福利都会得到改善。贸易保护,武装冲突和军备竞赛都是相似的。应该保护的只能是新产业而不是任何产业,但是保护一旦实施就往往过多。在一些国家的实际保护程度,比关税要高得多,拉丁美洲国家的行政保护,相当于200% 的关税率,生产成本高于所替代产品3--4倍的,也能够生存。新产业的保护效果也不一定就好,因为既得利益集团会获得大部分利益,使幼稚难以成长,长期地依赖保护。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第六,家在二战以后纷纷采取保护主义的进口替代战略。办法是:确认有巨大国内市场的进口产品,确保本国的技术条件或外国投资者可以生产它们,然后设立贸易壁垒,提高国内价格使投资者有利可图。消费品工业将首先成为投资目标。进口替代战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确培养了一批产业,但是幼稚工业并没有成熟和发展起来,仍然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甚至需要新的一轮引进和保护。说明保护主义的对于幼稚工业发展的期望过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很小,达不到规模效益,也缺乏熟练劳动力和必要的社会条件。当出口导向型的“亚洲奇迹”出现以后,进口替代受到冷落,并演变成一种以较温和的,市场导向的结构政策推动,较少教条主义的形式。
自由贸易作为“主流学”的主导原则,在实践中依靠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将其变成国际规则,依靠霸主地位推行,以GATT为框架,开展多轮多边贸易谈判。乌拉圭回合将自由贸易原则扩大到投资领域。发展到WTO,主要原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