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的区位效应及其对欠发达区域的启示(2)
2016-04-20 01:06
导读:20世纪初以来的经济区位理论经历了从新古典区位理论到行为区位理论、结构主义区位理论、生产方式区位理论再到非完全竞争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2]。
20世纪初以来的经济区位理论经历了从新古典区位理论到行为区位理论、结构主义区位理论、生产方式区位理论再到非完全竞争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2]。20世纪50年代的新古典区位理论以韦伯、勒施等人为代表,认为生产成本和利润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3~4]。20世纪60年代的行为区位理论认为,区位选择主体有多样的动机和目标,个人行为因素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5]。20世纪70年代的结构主义区位理论重视社会因素、结构或体系因素在区位选择中的作用,提出区位及其变化是宏观环境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的生产方式区位理论认为,生产方式的变化影响区位选择的变化。在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下,企业外部联系增加,外部交易增多,交易成本成为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6]。20世纪90年代的非完全竞争区位理论阐明,企业区位均衡取决于初始条件,并且产业聚集具有历史和路径依赖的特征,一旦生产集中起来了,就发生累积循环的作用[7]。这些区位理论虽然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方法相异,却共同揭示了影响企业区位分布的多种区位因子,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因子、企业家因子、制度环境因子、交易成本因子和规模经济因子。在这些区位因子和区域的区位条件的耦合作用下,我国产业集聚的机制主要体现为以下五种区位效应(见下图)。
产业集聚的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耦合作用关系图
产业集聚的生产成本效应体现了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生产成本因子与区域所拥有的有利于降低成本的资源禀赋条件的有机结合。一些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必须使用某种资源或必须具备某种条件,这些资源或条件难以用其他的东西替代,在生产成本因子的驱使下,企业在区位选择过程中必然表现出趋向于具备特定资源禀赋条件的区域的倾向。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产业集聚的衍生或孵化效应是基于企业家行为和区域丰富企业家资源而产生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领先企业家的经营行为会通过一定的社会网络和地缘因素产生较强的外部效应,促进产业集聚。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家的成功经营产生示范作用,引起新经营者的产生,新经营者在较低风险、较明确的发展路径及较高的预期收益等激励下,成为领先企业家的模仿者和跟进者,成为新的企业家。企业家不断涌现,新企业不断衍生,最终会导致产业集聚。另一方面,领先企业充当孵化器,可孵化出新的企业。当领先企业所在区域具备丰富的企业家资源的时候,或具备孕育企业家资源的社会经济环境时,领先企业会产生孵化效应,最终促进产业集聚。这主要是因为在领先企业里工作的人员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生产经验之后,选择离开领先企业,去创立自己的企业。新创立的企业与领先企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依托于领先企业,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成本,必然选择靠近领先企业的区位发展,从而形成以领先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如广东江门蓬江区摩托车产业集群是一家国有摩托车贸易公司充当孵化器的结果[8],中科院各研究所和北大、清华等大学充当了中关村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孵化器”[9]。
产业集聚的交易成本效应表明,由于分工的深化和市场需求的多变性和多样化,后福特制柔性生产方式成为主导生产方式,企业的外部联系和外部交易较多,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一些内在联系密切、相互依赖性大的企业趋向于集聚在一起形成网络,网络的形成又对新生企业和外部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促进新企业的产生和外部企业的加入,最终导致产业集聚。我国的一些国有企业,适应市场需要,其生产方式逐步向柔性生产方式转变,形成了以这些大企业为中心的、大中小企业之间基于外部交易关系的互补共生的产业集群。如山东青岛的海尔、重庆的嘉陵摩托、辽宁营口的东北钢琴等集团附近,都有相关企业繁殖,形成相关产业集群[10]。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适宜的区域制度环境会对产业集聚产生诱导作用,这是产业集聚的诱导效应。首先,政府的正式制度分割会使某些区域形成对企业有吸引力的制度环境,从而对产业集聚产生诱导作用。譬如,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行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我国政府的这一正式制度分割使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率先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较早形成了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宽松的制度环境,这对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产生了巨大的诱导作用。又如,我国许多城市的政府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在城市的某一地方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并规定在开发区内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土地价格和财政返还等方面的优惠,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第二,区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竞争环境、政府组织的服务效率和服务透明度等正式制度对企业的交易成本有重大影响。第三,一个区域的非正式制度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经商意识、社会关系网络等也会对产业集聚产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