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的区位效应及其对欠发达区域的启示(3)
2016-04-20 01:06
导读:市场结构的不完全竞争性和生产技术的规模报酬递增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由于规模报酬递增,有历史基础的区域或初始条件良好的区域会吸引经济活动在该
市场结构的不完全竞争性和生产技术的规模报酬递增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由于规模报酬递增,有历史基础的区域或初始条件良好的区域会吸引经济活动在该区域不断集聚、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这是产业集聚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
二、产业集聚区域的主要区位条件
产业集聚源于上述区位效应中的一种效应或多种效应的叠加,与此相对应,产业集聚的区域必然具备以下某种或几种区位条件。
1.良好的资源禀赋。良好的资源禀赋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禀赋较好、技术水平较高、资金较充裕、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较丰富的区域,是企业进行区位决策的优选区域。现实经济生活中,那些从事燃料、动力耗费量大或物耗高或密集地使用劳动力的经济活动的企业,一般会将区位选择在燃料、动力丰富的地区或原材料产地或劳动力充足的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如河南省濮阳县文留镇的玻璃制品产业集群的形成就是受惠于当地的油气资源。濮阳油田70%的天然气产于文留镇,丰富廉价的能源使此地成为玻璃制品这一高耗能产业的理想区位,从而吸引外地企业进入[11]。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和外资企业的集聚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价格低廉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人力资本丰富的区域,蕴藏着大量的企业家资源,有利于产业集聚。如北京中关村高技术产业集聚就与北京科研院所和大学较多、人力资本丰富有关。
2.一定的历史积淀。由于规模报酬递增和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产业集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历史决定的。美国多尔顿成为地毯制造业集群区域,并不是由于其在资源或成本方面比其他地方有优势,其唯一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是它有生产毛绒织物的历史。顺德陈村镇的花卉产业集群所在地有上千年的种花卖花历史。另外,历史基础好的区域,一般来说,经济活动规模大,人口的数量较多,为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的市场需求条件,包括较大的需求规模和多样化的需求。 3.适宜的制度环境。区域的制度环境状况,即
政治和经济体制、政府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市场竞争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对该区域能否出现产业集群会产生重大影响。第一,政府的正式制度分割,包括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等,会使企业获得制度分割收益,从而对企业进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第二,区域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市场竞争环境好,能增加交易的确定性,减少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对企业的产生和进驻有一定的诱惑力。第三,区域内民众市场意识和经商意识的强弱、社会关系网络的发育状况等非正式制度环境会对产业集聚产生诱导作用。区域内民众的市场观念和经商意识强,经济活动会被推崇,观念上的创业门槛比较低,有利于培育创业者和企业家阶层。浙江温州人源于经商传统的强烈的经商意识和市场观念,使他们能迅速抓住改革开放初期小商品短缺所带来的机遇,由此形成小商品生产企业集群[8]。同样,区域内社会关系网络的发育状况,亦即社会资本的多少,决定了区域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和获取资源的种类不同[9],也决定了在区域内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经营成本不同,进而影响到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王缉慈(2001)将我国产业集群分为三种类型,即以广东省为代表的“嵌入型”产业集群、以浙江省为代表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和以北京为代表的“衍生型”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都打上了地域背景的深刻烙印,都与当地丰富的社会资本或发达的社会关系网络密切相关。广东省“嵌入型”产业集群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利用基于血缘、亲缘、乡缘等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吸引香港、台湾直接投资和建立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浙江省“内生型”产业集群的兴起与从以前的历史或文化习俗中继承下来的社会关系网络相关,基于血缘、地缘和人情等交织而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成为将社会捆绑在一起的黏合剂。基于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和朋友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则对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产业群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