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资本配置与操作风险管理(2)
2016-06-12 01:08
导读:二、操作风险的核心技术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它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含策略风险和信
二、操作风险的核心技术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它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含策略风险和信誉风险。国际上,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包括战略、组织、流程、系统、环境等5个方面,在这一框架下发挥作用的核心技术包含自我评估、关键指标、数据收集、风险计量和风险缓释等5个环节,如图2所示。
(一)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包括流程梳理、风险指标确立和评估报告。自我评估旨在找出与目标业务有关的重大风险并进行分类和排序;明确风险责任人;对风险的损失及其可能性进行评价;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找出并记录相应的改进措施,并为此分配时间和责任人;向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进行报告,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评估信息。自我评估是一个动态持续的协调反馈过程。随着时间推移,业务部门需将风险评估与损失事件及关键指标数据进行比较,找出业务环境的变化并确认相应风险及控制措施。
(二)关键指标
风险指标是指用来考察银行的风险状况的统计数据和指标(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对这些指标要进行定期(逐月或逐季)审查,以提醒银行有关风险的可能变化。这些指标通常包括失败交易的次数、员工流动比率、错误和遗漏的频率和/或严重程度等。
(三)数据收集
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操作风险的数据散落在各业务条线和部门,收集难度较大,且数据普遍偏少。目前应用于操作风险计量的数据主要包括熌诓克鹗数据、外部损失数据、情景分析数据、自我评估数据、关键风险指标数据以及风险缓释数据。
(四)风险计量
国际先进银行通常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来量化操作风险。例如,利用历史损失记录的数据评估银行未来蒙受操作风险的可能性及程度,进而开发缓释风险的政策。充分利用这些信息,需要建立一种制度系统跟踪和记录每项损失事件的频率、严重性和其他相关信息。由于每个银行历史数据信息的有限性,通常还需合并使用内外部损失数据、方案分析和风险评估因素。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新资本协议提出的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都将总收入作为操作风险暴露的指标,但总收入与操作风险暴露之间不一定存在对应关系。事实上,这两种方法对风险并不敏感,不能反映真实的操作风险水平。高级计量法在理论上能够比较科学地解决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配置问题,但实施过程中技术难度较大。一般而言,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确定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并根据各银行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 (五)风险缓释
操作风险缓释是在量化分析风险点分布、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缓释工具(如保险、系统安全技术和服务外包等,限制、降低或分散操作风险,并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对风险缓释工具的效果进行系统跟踪和评价,对外包服务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对各种意外冲击制定备用方案。
近年来,许多国际化银行在操作风险缓释过程中,采用风险地图(Risk Maps)作为政策规划和行动指引,以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操作风险地图基于损失数据库和统计模型,全方位、多维度揭示各类操作风险的预期频率和预期强度,建立和描述各业务单元、职能部门或工作程序与操作风险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帮助风险经理确定风险缓释的行动边界,明确后续管理的工作重点,如图3所示。
图3 某类损失事件的风险地图
三、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配置
最早提出操作风险经济资本配置的是Duncan Wilson。他在1995年发表了《操作风险VaR》的文章。文章认为,操作风险可以使用VaR技术进行精确计量,银行可以建立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操作损失事件数据库,并用数据拟合操作损失的分布。随后,通过设置一个置信区间,比如99%,由此算出操作风险VaR,再根据前面所讲的增量和存量的配置原则,确定相应的经济资本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