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8000对浙江民企的影响及根源分析(3)
2016-06-22 01:03
导读:再从浙江省劳动争议案件的立案处理情况看,在私营企业的劳资纠纷中,用人单位的胜诉率2000年-2002年分别仅为2.7%、3.3%和2.5%,这表明劳动纠纷中大多是企
再从浙江省劳动争议案件的立案处理情况看,在私营企业的劳资纠纷中,用人单位的胜诉率2000年-2002年分别仅为2.7%、3.3%和2.5%,这表明劳动纠纷中大多是企业侵犯了劳动者的权益。
(三)企业经营理念
尽管研究证实,从长期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牺牲短期经营业绩的同时,由于改善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生存环境,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和减少了政府的管制等,可换来比损害的短期利益多得多的长期利益,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其利润取向相容。但对绝大多数仍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浙江民营企业来说,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企业的唯一目标只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况且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4岁(综合各种文献所得),这就决定了大多数民营企业只能追求眼前短期利益,无法为了对它们来讲或许根本“等不来”的长期利益去履行社会责任。SA8000的引入之所以使一些企业重视员工权益保护,那是因为SA8000与订单挂钩,而订单是摆在眼前最实在的利益。
上述分析在企业家问卷(B)调查结果中得到一定程度印证——九成的企业认为SA8000的影响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员工劳动时间的降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二是员工工资提高将影响企业收益。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自1956年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是断代的,因而只有短短20多年的历史,缺少企业文化的积淀和传承,还没有形成属于企业自身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道德规范。
(四)政府政绩观
浙江民营企业侵害员工权益的种种行为实际上已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表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主要集中在法律责任这一层次。可是,受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影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不管是外资还是内资,刻意为企业提供“宽松”环境,从而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未能很好地履行监督、执法工作,担忧这样会得罪企业主而影响投资环境、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结果势必滋长了民营企业种种侵犯员工权益的行为。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五)单一体制下的工会运作机制
民营企业中的员工之所以处于弱势地位,还在于他们处于无组织的分散状态。调查显示,浙江民营企业建立工会的比例很低(41.1%);同时,由于企业规模总体偏小(调查的企业中100人以下占接近一半,而且全省平均每户企业仅有员工42人),即使建有工会,组织力量也比较弱小。
更主要的还在于,我国工会组织沿用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家和企业为主导的单一体制及其运作机制。由于没有独立性,很少能够真正做到完全代表工人利益。国内就曾报道过民营企业工会主席因替职工维权而被除名。上述原因使得SA8000所要求的员工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受到很大限制。
(六)企业低成本竞争战略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难以令人满意的根本原因在于外部环境使企业竞相采用低成本竞争战略,从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其中大部分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又无品牌,在国际市场只能靠低价竞争;同时在国内市场,由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多数产能过剩,产品又大多同质化,企业之间采用无差异竞争,相互竞争的结果也只能是竞相压价。价格竞争的结果导致降低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最终牺牲员工利益。浙江大部分民营企业正处于这种情形。
改善浙江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主要对策
SA8000标准客观上提供了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面镜子,借此可以发现浙江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员工共同努力,并注重短期与长期的结合,采取相应措施。
(一)转变政府的政绩观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政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引导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内部劳资关系的和谐;同时要履行好监督和管理职能、严格各项执法工作,切实抑制和打击损害员工权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