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述评(3)

2016-07-07 01:02
导读:四、关于城乡差距和地区 差距研究 不少学者认为,尽管全国的收入差距已经非常大,但这主要是由巨大的地区间和城乡间收入差距造成的。城乡差距和地

  
  四、关于城乡差距和地区
  差距研究
  
  不少学者认为,尽管全国的收入差距已经非常大,但这主要是由巨大的地区间和城乡间收入差距造成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别对居民收入总差别的贡献率分别为60%左右和30%左右①。李实等(2008)也有类似的测算,他们认为全国收入不平等的2/3是由城乡分割和地区因素造成的。
  在城乡差距研究方面,理论争论比较少。虽然由于不同指标和方法使用的资料不同,有时结论也有所差别,但仍可以达成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即1978~1984年城乡差别缩小,1985年以后城乡差别扩大且日趋严重(陈宗胜,2002;蔡日方,2003)。
  在地区差别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借助增长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新进展,沿着绝对收敛到条件收敛再到俱乐部收敛的思路对地区间收入差距收敛性进行分析。而对于地区差别的判断,学者们有巨大的分歧,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而对于三大区域是否存在俱乐部收敛,理论界看法不一。一些学者(林毅夫,2003;蔡日方,2000;沈坤荣,2002)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际之间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即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个趋同俱乐部(其中西部地区的内部收敛趋势较弱),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而区域内部呈现出收敛的趋势。徐现祥(2004)认为我国省域经济出现了“双峰趋同”即“两俱乐部趋同”。也有学者发现,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中部和西部地区则随机发散(彭国华,2005;滕建州,2006)。而刘夏明(2004)认为地区经济的总体差距主要来自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差距,在各地区内部不存在所谓的俱乐部收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第二,存在收敛。魏后凯(1997)的研究认为,1978年以来我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增长趋于收敛,收敛速度为每年2%。林光平(2005)发现中国地区间经济存在收敛性,但是收敛速度却随时间推移而放慢。
  第三,存在阶段性:先收敛,后发散。一些学者按照β收敛系数的动态特征把1978~1989年和1990~1997年视为以收敛和发散为特征的两个时期(蔡日方,2002;林毅夫,2003)。
  也有一些学者对采用新古典和新增长理论框架分析我国的地区差距问题表示质疑,进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分析了二元经济转换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刘强(2001)分析了劳动力迁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并不存在索洛收敛机制。沈坤荣(2006)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着一种制度上的、与索洛收敛机制具有相同效应的收敛机制,进而,他们提出一个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条件下的经济收敛性分析框架。他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大规模劳动力转移,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发散趋势,而现阶段正处于发散与收敛的过渡阶段,但这种趋势的出现是以二元结构转换速度放慢为代价的。
  国内学者关于地区差距研究的另外一个争论就是在测度地区差距时是否需要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影响地区间实际生活水平差异的因素包括居民名义收入和地区间价格水平差异两个方面,用价格水平对名义收入调整后才是地区间真实的收入差异(陆铭,2004;江小涓,2005)。而程永宏(2007)对此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贫穷地区的居民不可能永远只在贫穷地区消费,富裕地区的居民也不可能永远只在富裕地区消费;同一时点,同一国家,地区间价格指数之所以存在差异,恰恰是地区间收入差距造成的。基尼系数没有必要区分为“实际的”和“名义的”,也从来没有任何严肃的学术文献提出过这种区分。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五、简要评论
  
   第一,在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方面,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结合政治经济学、演化博弈、新制度经济学的最新方法和成果,特别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解释除了劳动之外的要素参与分配的必然性、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公平效率关系,显然是理论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上一篇:劣性供给刚性:通货紧缩的病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