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述评(4)
2016-07-07 01:02
导读:第二,已有一部分成果,研究在假定体制不变条件下,更多地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角度分析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规律。也有一部分成果分析了体制改革对
第二,已有一部分成果,研究在假定体制不变条件下,更多地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角度分析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规律。也有一部分成果分析了体制改革对收入差别的影响,但忽视了二元结构转换对经济发展和收入差别的决定性作用。我国目前恰恰正经历着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双重过渡,对于这种条件下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化,理论界应当突破新古典理论框架,充分利用制度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新发展经济学的最新成果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理论研究。
第三,已有的研究多从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来研究二元经济转换对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差距的影响。此类研究无法解释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即为什么当前中国会出现一方面是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另一方面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我国是否进入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转折点”?目前的研究忽视了农业的发展转型和资本城乡流动等因素对二元经济转换的影响。实际上,二元经济转换包括两个阶段,即农业哺育工业阶段和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在农业哺育工业阶段,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人均产出低、投资收益率低且技术进步缓慢,小农缺乏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冲动,因此,传统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和资本必然向投资收益率更高的现代部门转移。但在农产品的供需平衡条件制约下,技术进步缓慢的传统农业部门无法为现代工业部门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成本出现大幅上升。与此同时,工业部门由于自身的资本积累和外部资金的流入,可能出现资本深化现象。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可能终止,并可能出现资本外逃的现象。此时,由于农业部门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出现持续扩大。只有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传统农业资本投入增加,才能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并产生“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最终实现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的转型过程将再次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概括来说,只有从城乡资本流动和农业转型的历史视角出发,才能真正解释我国的二元经济转换和城乡差距问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第四,在如何看待中国的收入差别方面,也有许多问题,如我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是否要简单地把基尼系数0.4作为收入差别的警戒线?如何看待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对总体收入差距的影响?如何看待收入差别的“主观差距”和“客观差距”?① 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5).
[2]蔡继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含义[J].学习论坛,2004,(7).
[3]谷书堂.对按要素贡献分配及其与收入差距扩大关系的思考[J].南开经济研究,2003,(5).
[4]何炼成.也谈劳动价值一元论——简评苏、谷之争及其他[J].中国社会科学,1994,(4).
[5]黄泰岩.在经济增长新框架中审视个人收入分配[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江小涓,李辉.我国地区之间实际收入差距小于名义收入差距——加入地区间价格差异后的一项研究[J].经济研究,2005,(9).
[7]李实,史泰丽,别雍·古斯塔夫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Ⅲ[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
世界经济,2003,(8).
[9]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4,(7).
[10]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11]沈坤荣,唐文健.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条件下的经济收敛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5).
[12]苏星.劳动价值论一元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2,(6).
[13]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异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4]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