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制度与非制度路径:流动劳(3)
2016-08-31 01:31
导读:表3显示了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异同。数据显示,非流动人口更可能就业于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而流动人口更可能受雇于私营企业
表3显示了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异同。数据显示,非流动人口更可能就业于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而流动人口更可能受雇于私营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排除了农业劳动者样本之后,23.5%的非流动人口的就业者就业于国有单位,15.4%就业于集体所有制单位,而流动人口的相应比例则为9.5%和8.1%.流动人口就业者有73.4%就业于私营企业或个体经营和个人单独做事(无确定单位),而非流动人口的相应比例则为56.3%.流动人口劳动力所从事的工作较缺乏稳定性,但他们似乎比非流动人口劳动力更容易找到新的工作。这部分的原因是,非流动人口劳动力通常希望获得的是一份长久性的、工资较高的工作,这类工作比较难找,而流动人口劳动力可以接受临时性的、工资较低的工作,这类工作较易获得。此外,流动人口劳动力所获得的单位福利要少于非流动人口劳动力。
令人吃惊的是,流动人口就业者的平均收入高于非流动人口就业者,包括农业劳动者的所有样本和不包括农业劳动者样本都是如此。在包括了农业劳动者的所有样本中,非流动人口就业者的平均月收入是422.79元,而流动人口就业者的平均月收入是869.24元。在排除了农业劳动者的样本中,非流动人口就业者的平均月收入是1282.12,而流动人口就业者是1304.8元。两组数据的卡方检验都是显著的,即流动人口就业者的平均收入显著高于非流动人口就业者。这种状况可以这样来解释。非流动人口中包含了大量的低收入的农业劳动者,而流动人口中农业劳动者所占比例较低,因此,流动人口就业者的平均收入要比非流动人口高。同时,即使排除了农业劳动者,流动人口的平均收入仍然要比非流动人口高,因为流动人口就业者大多集中于大中城市,而非流动人口中有很大比例的人在小城市和小城镇,而大中城市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小城市和小城镇,这就导致了流动人口就业者的平均收入高于非流动人口就业者。然而,在同一个城市中,流动人口就业者的平均收入还是低于非流动人口就业者。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表4列出了城镇地区流动人口就业者和非流动人口就业者的十个阶层的收入状况。各阶层比较而言,流动人口的经理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的收入水平高于同阶层的非流动人口,而非流动人口的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办事人员和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高于同阶层的流动人口。这就表明,流动人口要成为大企业主、高收入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较为困难,而他们较可能从业于经理人员、个体工商户和工人而在经济收入方面超过同阶层的非流动人口。
表3的数据还显示,如果农业劳动者从样本中排除,流动人口的家庭消费水平和社会地位明显低于非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家庭消费指数和社会经济地位指数都低于非流动人口。同时,他们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评价也低于非流动人口。
上述数据说明,总体而言,流动人口处于一种劣势的社会经济地位状态,不过,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之间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异并不像人们通常所估计得那么大。与当地的非流动人口相比,流动人口的确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但与所有的非流动人口相比,他们并不一定处于最不利的状态。实际上,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状况略好于非流动人口的低层人员,流动人口的流动行动本身就意味着由社会低层向上流动。
流动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地位获得
地域流动作为个人的行为选择是一种争取上升社会流动的努力,这意味着,也许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更努力地寻求上升社会流动的机会,表5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流动人口就业者的工作变动次数多于非流动人口,然而,他们的上升社会流动率未必高于非流动人口。
在包括了农业劳动者的所有样本中,流动人口的上升流动率(51.7%)远远高于非流动人口高(22.4%),这是因为许多流动人口在流动之前是农民,而由农民转变成其它从业者就意味着一种上升流动,与之相反,非流动人口中有较大比例的从未流动过的农业劳动者,因而,非流动人口就业者的上升社会流动率远低于流动人口。但如果把农业劳动者样本排除,流动人口就业者的上升流动率(35.4%)就低于非流动人口就业者(42.1%),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由农业职业转变为非农职业的变化,流动人口就业者的实际上升流动机会是少于非流动人口,尽管他们工作变换的频率更高。不过,流动人口就业者的下降流动率(8.2%)也低于非流动人口(17.3%)。这些数据反映出,流动人口必然经历较多的工作变动和克服较多的阻碍才能实现上升社会流动,但同时,由于他们更为努力地寻求上升流动机会,或者说更加渴望改善自身地位状况,他们遭遇下降流动的可能性又少于非流动人口。这些情况表明了,流动人口就业者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过程有其特殊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