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财政对策(3)

2017-03-28 01:17
导读:财政支持经济发展,除突出重点外,还要改进支持方式。在资金投入方式上,变直接投入为运用财政税收政策、补助、贴息等杠杆引导式投入,发挥财政资

  财政支持经济发展,除突出重点外,还要改进支持方式。在资金投入方式上,变直接投入为运用财政税收政策、补助、贴息等杠杆引导式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运用各种财政杠杆,科学运筹,努力放大财政资金的调控效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支持对象上,变过去单纯强调支持国有经济为各种经济成分一视同仁;在支持范围上,按照符合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原则予以界定,凡属于经营性、竞争性领域的投入,要尽可能地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一般不再直接投资。 (三)支持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1.找准着力点。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是多年形成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一下子解决。因此,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资金的需求量很大,而一定时期的财力供给是有限的。所以,财政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一定要找准着力点,重点突破。目前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要通过税费优惠、财政补贴、财政体制等手段的运用,-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市场,增加就业。(2)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增加投入,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3)要落实和运用好各项税收政策,适时研究制定财政支出政策,将不同阶层收入差别和生活水平控制在社会公正允许的范围内。(4)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资金和经费供给机制,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富有活力和效率地发展。
  2.突出重点。目前财政应重点支持以下社会事业:(1)普及科学知识和全民素质教育。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努力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完善财政对教育救助和资助政策措施,确保困难家庭学生上得起学;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2)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改善城乡文化设施;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事工程,促进文化资源的开放与交流。(3)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特别是农村和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县级综合医院装备改造和乡、村两级卫生院(室)标准化建设;推广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和实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4)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共同发展。(5)切实提高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逐步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6)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积极扩大就业。(7)增加城乡居民收入。(8)健全社会保障,强化社会救助。(9)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3.建立保障机制。要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社会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确保社会事业财政投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强化对社会事业公用经费监管机制,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止截留和挪用。
  (四)关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从财政角度支持社会发展,必须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
  1.坚持用财税政策调节分配。财政要在收入分配的不同环节,正确把握调节重点。对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实行机会均等,整顿规范财经秩序,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再分配环节,要充分发挥财政调节职能,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等多种政策措施,调节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合理的公平分配,维护社会稳定。要通过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调节贫富差距。如调整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重点加强对富人的课税,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2.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和坚持的一贯原则。在劳动者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政府必须关注因自身主观和外部客观条件及市场机遇等原因而成为低收入者,更多地关注贫困群体,如进城务工人员、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城乡贫困人群。对进城务工人员,重点要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有效解决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问题。加强劳动权益保护工作,重点解决劳动环境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频发等突出问题。从工伤和养老保险入手,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取消不合理规定,逐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子女就学、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要与政府各部门一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他们再就业。积极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下大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在自谋职业过程中遇到的门槛高、范围窄、收费多、服务差等问题,引导自主创业、灵活择业、竞争就业。对大龄失业人员进行特殊的就业援助,实行免费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并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等方式安置就业。对企业新裁减人员,按规定及时纳入失业保险。对破产关闭企业职工,要严格落实有关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城乡贫困人群,要完善对城镇“三无人员”、残疾人、无业人员和农村“五保户”、困难户等特困群体的救助政策,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实行分类施保和动态管理,合理调整救助水平。加快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改进农村敬老院基本设施。强化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维权工作和无障碍设施建设。落实救济资金,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救济标准。积极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衔接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努力使贫困人群都能享受基本社会保障。总之,对低收入者,一方面应打破各种垄断,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提高增加收入的条件和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差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对于一些特殊行业、企业和职业的低收入者,则通过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和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办法,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上一篇: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外因素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