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财政对策(4)
2017-03-28 01:17
导读:3.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目前农民收入水平低或增长缓慢,是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工业和经
3.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目前农民收入水平低或增长缓慢,是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表现。只有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提高,潜在的市场才能变成真正的市场,扩大内需的方针才能真正落实。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政策在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的作用。在主导思想上要改变过去工业优先,轻视农业的发展思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共同发展和工农并重,城乡共融的发展战略。在具体措施方面,分配起点上,要使农村居民在进入分配过程之前拥有的生产要素尽可能平等,主要包括劳动者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等,以及财产占有权利的平等。分配过程中,建立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决定机制,包括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两个方面。当前要破除户籍、福利和就业等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缩小城乡之间和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有力保障。分配结果上,要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对收入分配关系进行第二次调整。一方面对农村高收入者进行合理调节;另一方面,要通过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转移支付,建立和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农村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
(五)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
1.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政政策,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进清洁生产,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政策激励,落实促进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推进矿产资源、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配合政府建立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1)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2)要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3)要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例如,对于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对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在增加环境(污染排放)税、资源使用税的同时可以对于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建议专门设立环境技术开发基金,重点支持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公用性事业方面适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增加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增加投入,加强对大气、水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环境监测,对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环境状况和污染源排放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加强环保执法检查和监督,切实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严重污染问题。加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继续抓好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补偿,防止落后区域以赶超为目标盲目发展,并鼓励这些地区的人口向经济密集区合理流动,减轻人口压力。支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较强、潜力较大的区域加速发展;鼓励经济密集区在环境容量的范围内,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不断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把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