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外溢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2017-05-31 01:02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国际技术外溢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AHP方法对产业结构给予量化,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来分析国际技术外溢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国际技术外溢总体上并不能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的溢出途径上,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却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国际技术外溢,产业结构,Granger因果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国际技术外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的技术进步。但国际技术外溢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同时是否也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却一直存在争议。国内许多学者认为,随着国际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的持续增长,国际技术外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一种必然。一方面,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正常状态下,国际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有利于国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技术效率的进步。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理论指出,利用外资不仅可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稀缺问题;更重要的是,外商直接投资所附带的众多资源(主要包括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工作技能和诀窍、完整的国际分销渠道,研发支持、品牌和无形资产等等)更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匮乏的。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认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并具有较强扩散效应的为数有限的主要部门会对其它部门产生重要作用;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论证日本产业结构的规划基准时,以“生产率上升基准”为主要依据。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个推论:从理论上讲技术进步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由于技术外溢有助于促进产业技术进步,那么,技术外溢也必然有助于产业结构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技术外溢是否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确实已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了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国际技术外溢渠道和结构的改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国内学术界仍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本文试图运用我国实际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产业结构的量化处理
产业结构指投入或产出在各次产业间的分配比例,它历来是评价一国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依据。各国的产业发展都要经历从第一、二到第三产业的发展顺序和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到重加工业,重附加值和知识化、信息化、服务化的里程。但是产业结构水平是十分难度量的,通常对它的判断使用的是优化或升级等描述性语言。陈国宏曾使用AHP方法,即设计若干相关指标,通过加权综合对产业结构给予定量描述,本文参照他的做法和相关指标进行实证分析,选取七项指标作为产业结构的评价依据,以下分别给予说明:劳动力结构指数V1和总产值结构指数V2。这两个指标的量化是基于克拉克法则和库兹涅茨法则,这两个法则认为投入和产出在三次产业中的分配与人均国民收入密切相关,通常也被称为“产业结构高度”,它由低至高的变化直接体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因此可分别建立从劳动力和总产值在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到人均国民收入的映射,映射关系的建立我们参考了霍利斯·钱纳里和西蒙·库兹涅茨的标准产业结构表;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V3;霍夫曼比率V4。霍夫曼法则是对工业内部结构变动规律的描述,关于霍夫曼比率我国常用的算法是:霍夫曼比率=轻工业总产值/重工业总产值;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V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V6;工业内部利润率平均化程度V7。经济理论认为,资源配置的优化使工业内部各行业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它从投入角度体现了工业内部结构的改善。对此本文采用利润率变异系数来度量:
其中Xi为工业内部第i行业当年实际的资金利税率,X 为工业资金利税率均值,m为工业的行业数。 上述七项指标中,唯有霍夫曼比率和工业内利润率平均化程度随着产业结构的改善呈递减趋势,为便于与其它指标进行加权综合,本文用以下公式对上述两指标进行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