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民币升值调控宏观经济
2017-05-31 01:02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利用人民币升值调控宏观经济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 从我国当前宏
摘 要 从我国当前宏观形势出发,认为通过人民币升值,不但可以化解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而且对解决我国当前的经济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也有很大的好处。因此,我国应当机立断,调整人民币的汇率。
关键词 人民币 汇率 通货膨胀 产业结构
2003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经济过热,在经济过热的同时,低水平重复建设又有所抬头。据统计,2003年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 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增幅比上年提高9.8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最高增速,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24%。同以前年度相比,投资高速增长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首要特点。2003年工业投资为14 494亿元,比上年增长39.3%,其中,增速最快的三个行业依次为冶金业、有色金属业和纺织业,分别达到87.6%、69.1%和67.1%。2003年新开工项目12.1万个,比上年多开工11 156个项目,增长10.1%,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8 298亿元,同比增加54.7%。在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中,暴露出的最严重是部分行业出现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制造等行业投资增长迅速,这些高能耗产业的过度投资在短期内直接引发了铁矿石、煤炭、电力、石油等原材料和能源的紧张局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还将造成地区性产业趋同,进一步加剧产业竞争和行业竞争。2003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6%,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2.6个百分点。石油、钢铁、煤炭等产品价格上涨趋势更加明显。原油出厂价格上涨19.8%,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7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出厂价格上涨10.1%,尤其钢材价格更是出现全面上扬,拉动整体生产资料价格攀升,影响上下游产品价格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原煤出厂价格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是全年涨幅仍然达到3.9%。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与宏观经济整体过热相对应的是,货币供应量也出现的超常规的增长。2003年1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22.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6%,同比高出2.8个百分点,超过年初确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目标3.6个百分点,高于GDP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之和9.3个百分点。全年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15.9万亿元,新增贷款约为2.86万亿元。从贷款的投向来看,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中长期基本建设贷款、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和票据融资贷款三个方面,其中中长期基本建设贷款增加6 373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2.3%。
针对新一轮的经济过热,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形势依然严峻。虽然投资增长率有所下降,2004年1~2月份53%、3月份43.5%、4月份34.7%,但我们也应看到,投资增长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用行政方式降下来的,其市场微观基础但仍然不牢固。货币供应量方面,2004年5月末,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7.49%和18.6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68个和0.21个百分点,比上月末回落1.63个和1.41个百分点,但全年17%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要实现,仍然有相当的难度。形势的严峻集中体现在通货膨胀上,虽然采取了严厉的经济调控手段和行政措施,2004年6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仍然上涨了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则更是上涨6.4%。
另一方面,自2003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防止热钱在预期人民币升值情况下冲击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我国政府一再对外宣称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然后,国际经贸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互利合作的过程。虽然我国暂时顶住了国外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在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外部升值压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有些国家,还频频利用反倾销等贸易手段来间接地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