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2)

2017-07-03 01:09
导读:不同的发展模式适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增长极发展模式和点轴发展模式适用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网络发展模式使用于区域发展的高级阶段。不同区域

  不同的发展模式适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增长极发展模式和点轴发展模式适用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网络发展模式使用于区域发展的高级阶段。不同区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根据本区域的特色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不能否定某一发展模式的对错,更不能把某一发展模式不加改变的推广到各地地区。不同的发展模式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成为一种补充和互动的机制,几种发展模式结合的作用力往往大于单独一种模式的作用力。在我国改革初期,中央采取了增长极发展模式与梯度发展模式,首先发展具有经济优势的东部地区,通过技术传播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模式是有效的,打破了改革开放前的“均衡”状态,并使得东部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国内资源匮乏,区域差距的扩大,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现象的加剧等问题,我国不得不改变区域发展模式与策略。   2.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模式
  国家再选择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该区域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较好的综合能力。这些区域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后,区域经济整体水平已达到更高层次,形成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经验。资金充足、技术管理水平先进、劳动力聚集等优势都能够带动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可以大幅度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周围城镇的空间结构的调整,从而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二是该区域具有较强的抗击风险能力。目前的改革,中央政府已经不再严格“包办”,而是让渡了中央的部分权力,每个试验区都可以更游刃有余地发挥其比较优势。中央之所以让渡部门权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触及到体制改革方面确实难度较大,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府改革将深入到困扰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之处。这是一次“试错”的过程,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只有那些社会各方面发展较为完善的试验区才能承担改革带来的“副作用” [6]。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笔者认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该选择网络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发达的地区上进行的,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完全符合网络发展模式的条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经过长期增长极模式的发展,已经凭借由此带来的极化作用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这种极化作用具体体现在,本区域的分工更加明确,生产成本大量节约,技术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劳动力不断涌入。极化作用使得国内大量资金、技术等各种要素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到了这些区域,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到来了区域成长空间的不均衡,其周边小城镇的发展和农村的地区发展尤为滞后。增长极的辐射范围有其局限性,不能带动广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极化作用使得区内进入了一种“饱和”状态,面临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经济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
  
  三、总结与思考
  
  综合配套改革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战略启动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支点之一,符合我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现实要求。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体模式的研究不但可以解决试验区内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制度传导机制,将普遍适用的原理推广到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是一种“试错”的过程,但是,它的意义尤为重大。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试验区将依靠本区域的优势来突破改革的“瓶颈”处挑战。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存在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对其发展模式的探索,将会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为了实现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和平发展,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综合配套改革区的道路探索将是一个热点问题,因为,它将作为我国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这不仅关系到逐渐扩大的两极分化问题,还将影响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上一篇:试论中日农业劳动力转移中的若干特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