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观的创立和完善(3)
2017-07-05 01:18
导读:第二,第三阶段未提公有制,不等于社会主义不要公有制,套用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论述,我们可以说,资本主义也有公有制(且形式多样、比重很大
第二,第三阶段未提公有制,不等于社会主义不要公有制,套用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论述,我们可以说,资本主义也有公有制(且形式多样、比重很大),社会主义当然更应该有各种形式的公有制。况且邓小平在此之前也多次提到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两个重要方面、两条根本原则。问题在于,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因此,各种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都要按照有利于发展生产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最高本质,由实践来选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从生产力的发展上表现出来。
三、传统理论和模式的整体重构和整体创新
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以后,市场制度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展开。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继续将亿万群众创造性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从而不断完善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观的整体构架。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设想和前苏联及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传统模式的整体重塑和整体创新;标志着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性实践中逐步展开和完善的一种新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观的最终形成。这种新型的、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观的主要特征是:
在所有制形式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长期共存、平等竞争、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制度。各种所有制经济在法律范围内平等竞争,享受同等待遇,部门和行业垄断将被打破。在归属清晰、保护严格的现代产权制度下,各类资本不断流动和重组。从产值贡献份额看,非国有制经济可能占大头,在竞争性领域,可能占绝对优势;但国有资本支配着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但国有不等于国营,股份制将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资本支配关键领域也不等于国有独资,而是以参股方式发挥支配作用,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市场体制,即在公有制占主体的基础上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对各类企业的生产经营坚持市场调节的原则。国家将主要运用通行的宏观管理手段,通过调剂社会需求的办法促进经济增长,调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府职能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主要致力于公共财政建设,确保公共产品在可能条件下的普遍和公平的供给。
在分配制度方面,将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作为基本的分配制度。各种生产要素取得收益的份额,由其在财富创造中的贡献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保证各类要素所有人的应得收益;再分配注重公平,通过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手段,发挥政府对收人分配的调节职能,规范分配秩序,实现收入分配的大体均衡,从而实现资本所有权职能的社会化。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
社会保障为前提的市场经济,国家建立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的、高保障度、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