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的结构性分化及其对策
2017-07-26 01:23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民营经济的结构性分化及其对策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根据经济合作组织(OE
根据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分析,1998年至2003年,我国民营企业的产值增长了5倍,而同期国有企业的产值仅增长了70%。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其竞争效率,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并正在改变着我国微观经济的构成和性质。但是,由于种种来自市场或非市场的不确定性,我们仍然有理由为民营经济的未来感到担忧。本文着重分析正在发生于民营经济内部的结构性分化趋势,考察引起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可能后果及其相应对策。
一、民营经济内部的结构性分化趋势 我国民营经济内部的结构性分化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近年来有加速扩大之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营大企业快速扩张,而中小企业遭遇成长陷阱 在民营经济分化的基本态势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系统性分化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型民营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部民营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由表1可明显地看到,从1998年至2003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由463家增加到2267家,年均增长37.4%;而全部民营企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0.1%,前者比后者高出17.3个百分点。一些规模巨大的民营企业正从浩如烟海的中小民营企业中脱颖而出。 (2)大型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大大快于全部民营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率。2001至2003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营业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5.6%,而同期全部民营企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只有27.4%,前者是后者的1倍多。 (3)大企业数量的扩张以其自身规模扩大为主。从民营大企业的成长渠道和成长机制看,有大量案例显示,近年来大企业的扩容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有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的改制直接而来;二是大型民营企业自身的裂变;三是民营企业的并购,而由中小型民营企业逐渐发展成大型企业的并不普遍。英国学者大卫·斯托里曾研究发现,由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为大企业的比例为5%。尽管我们没有中国中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的相关数据,但从民营企业平均仅有3.5年的寿命来粗略估算,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等不到长大就“死亡”了,因此,我国近年来民营大企业年均37.4%的增长速度,主要不是依靠中小企业的成长实现的。当然,在一些新经济领域如IT行业中,也不乏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迅速由小变大的案例,如网易、盛大、百度等网络概念公司的传奇式成长。但在广大的传统竞争性产业领域,由于融资、人才、技术和市场准入等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正遭遇着成长的陷阱。 2、民营企业的产权日益股份化,家族控制却根深蒂固 同多数国家的经历一样,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在诞生初期采用家族制模式。随着企业的成长壮大,企业在组织的制度形式上已经出现了明显分化。 (1)股份制企业大幅增加,而独资企业的比重逐步缩小。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资料,私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1992年为1.76万户,仅占全部私营企业总户数的12.6%,到了2004年,就增加到275.64万户,占全部私营企业户数的75.5%,已经成为私营企业的主流组织形式。而与此同时,私营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的相对状况则双双下降,独资企业的绝对户数虽然由1992年的7.72万户上升到2004年的76.96万户,但所占比重却由55.34%下降到21.08%;合伙制企业由1992年的4.47万户增加到2002年的12.48万户,但其所占份额却由32.01%大幅度下降到5.12%。 (2)多数民营有限责任公司的实质依然为家族企业。尽管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在数量上已占很高比重,但有研究表明,我国的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仍然属于家族控制企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制度形式,其比重占到样本企业总数的77.99%。然而,这些企业中有455家,占采取有限责任公司总数61.82%的企业承认自己实际上是家族企业。可见,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股份化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公司仅存在于很小一部分大型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仍然难以摆脱家族控制的模式。 3、民营经济在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分野加速 (1)从事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在数量上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民营企业。从图1清楚地看到,近二十年来,民营经济产业分布变化的突出特点是,早期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在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在上升,形成明显的“剪刀”状态。 (2)大型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充分、比较优势突出的第二产业显示出竞争优势。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的研究资料,2003年,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行业,占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的32.49%,机械行业占18.71%,纺织行业占14.74%,建材行业占8.36%,石化行业占7.8%,烟草和电力等垄断性行业在1%以下。另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04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资料,500强企业中,纺织业的企业位居第一(58家),占500家企业总数的11.6%;其次是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57家)、电气机械制造业(42家)、批发零售业(42家)、综合(37家)和服装制造业(26家)。显然,这些产业绝大多数属于第二产业。这就形成一个有趣和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方面众多民营企业不断进入第三产业领域,另一方面大型民营企业又集中于若干第二产业。 4、东部日益成为民营经济的利润中心,中、西部则逐步成为成本中心 (1)与中、西部相比,东部沿海地区民营经济的总量和竞争能力继续快速壮大。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的研究结果,非国有经济主要聚集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上海等东南沿海省市。截止到2004年9月,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排在前八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13095.4亿元)、江苏(9253.1亿元)、浙江(8341.7亿元)、山东(5287.7亿元)、上海(4189.9亿元)、福建(2680.9亿元)、天津(2110.2亿元)、河北(1887.8亿元)。上述八省非国有工业的产值占全国非国有工业总产值的80%,广东、江苏和浙江三省就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达到52.3%。之所以会出现民营经济在东、西部加速分化的趋势,直接原因可能是,东部不仅拥有数量庞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而且日益成为民营大企业的聚集地。根据全国工商联从2002年到2004年对上规模民营会员企业的连续调查显示,排在前500家的民营大企业的地区分布变化情况是:东部所占比重不仅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且仍有上升趋势;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的民营大企业则逐年减少(表2)。尽管我们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大型民营制造业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而中小型民营服务业企业主要分布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但以上的分析似乎可以证明这一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