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与日本废弃物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启示(5)

2017-08-04 06:59
导读:四、日本废弃物管理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1. 制定和完善废弃物法律法规,确定废弃物回收处理的责任 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

  
  四、日本废弃物管理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1. 制定和完善废弃物法律法规,确定废弃物回收处理的责任
  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废弃物管理法律的实施是发展 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加快制定我国保障废弃 物回收再利用的基本法律法规和各类废弃物回收的专项法,将有效地促进我国废弃物回收再 利用,从而最终实现循环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鉴于目前我国关于废弃物管理的法律法规的缺失,笔者建议,借鉴日本的立法经验,依据“ 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修订现有法律,明确废弃物回收管理各环节的责任方(生产者、销 售者、消费者)及其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对违反回收法令的责任方的处罚方式及处罚强度。 通过法律规定对于不承担责任的主体,情节较轻的施以行政处罚,如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 措施;情节较重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形成以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为主要责任形 式的法律责任体系。同时,根据我国当前废弃物特征,制定各大类产品的废弃物管理专项法 ,如《容器与包装物循环法》、《家用电器再循环法》、《废旧汽车循环利用法》、《建筑 材料再利用法》、《食品资源再利用法》等,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回收再利用的产品类别, 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各大类产品的回收率。
  2. 构建完善的废弃物回收体系,实现废弃物回收处理产业化
  实现废弃物回收产业化是废弃物再循环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单个企业对其产品的废弃物回 收所要付出的高昂成本不言而喻。因此,唯有充分利用回收网络的规模效应,才能降低回收 成本,提高回收效益。废弃物回收体系是具有网络性质的自然垄断产业,随着其回收覆盖面 的扩大、回收数量的增加,单位回收成本会迅速下降。同时,规模化的回收网络能以其雄厚 的实力开发废弃物处理加工技术,大大提高废弃物的回收率。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更多的家电、汽车、电脑等耐用品进入家庭,接踵而来的将有更多的废弃物产生, 废弃物 回收处理的压力巨大。因此,借鉴日本的做法,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行业协会的积极组织下 ,建立各行业生产者责任组织,设立废弃物循环基金,构建完善、畅通的废弃物回收体系, 推动废弃物回收处理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最终实现我国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 实施产业倾斜政策,推动资源回收处理的产业化
  构建完善的废弃物回收体系,实现废弃物资回收处理产业化,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产业倾斜 政策的支持。①税收政策。对引进大型回收处理设备、开展废旧产品回收再利用的制造商, 可减免固定资产税和所得税,减少特别折旧,并且除普通退税外,可实施特别退税政策;对 投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产业的企业或个人,可在企业成立之初,采取税收减免和出让土地使 用权等优惠政策[7]。②补贴政策。政府可提供的补贴包括对废弃物循环利用设备 的研究者和生产者给予研发和生产补助,对开展3R技术的生产者给予高额补贴(日本该项补贴 高达补贴总额的2/3)。③融资政策。对开展3R研发、投资废弃物处理设备、从事废弃物回收 处理的生产者 ,金融机构可提供中长期优惠贷款。④政府规制。包括对再生资源产品实施价格优惠,对废 弃物再利用活动提供激励政策等[8]。
  4. 加强资源环境宣传教育,树立全民参与意识
  建立废弃物回收体系,首先要动员社会公众积极配合废弃物的回收工作。只有公众积极参与 ,才能实现废弃物的分类回收与再利用。公众积极参与废弃物回收行为包括密封垃圾、分类 排放、按规定付费、减少包装垃圾、正确购物和消费、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为等。公众积极参 与废弃物回收的前提是公众较高的资源环境意识。而提高公众的资源环境意识的长远之计根 本在于全社会的环保教育。因此现阶段当务之急是在企业、学校、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借 助大众传媒方式实施资源环境教育,为公众提供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各种学习和实践机会,政 府对开展资源环境教育的机构和活动给予经济资助和补贴,同时允许、鼓励公众参与资源环 境法律法规和政府资源环境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增强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上一篇:浅议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平衡记分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