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动力机制视角下的和谐劳资关系构建(3)

2017-08-06 02:41
导读:所以,在当前动力机制下,政府利益和形象受损,企业长远利益受到危害,工人的权益无法得到稳定地保障,最终对政府、企业、工人三方都不利。当前,

  所以,在当前动力机制下,政府利益和形象受损,企业长远利益受到危害,工人的权益无法得到稳定地保障,最终对政府、企业、工人三方都不利。当前,迫切需要改变这种动力状况,摒弃功利型的劳资关系理念,克服短视行为,在中央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维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良性动力机制,形成三方共赢的局面。
  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推动劳资和谐的动力机制
  当代中国的劳资关系,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政府有着强大的调控能力,且不会有政党更替的压力与顾忌。在这种背景下,劳资关系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行为。良性劳资关系的构建,必须依靠政府作为,如果政府不作为,制度和法律法规再完善,也难以真正发挥作用。所以,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动力,首先必须来源于政府自身,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措施,方能使企业和工人具有维护和谐劳资关系的动力。
  1。地方政府良性动力机制的建立
  中央政府首先要修正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强化对社会发展和劳资关系的关注。在一切唯GDP政绩观的冲动下,地方政府往往为投资者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千方百计吸引投资者落户,对劳资关系等方面考虑较少或根本就不考虑,对本地业已存在的劳资关系严重的企业,也往往投鼠忌器,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采取有力的整治和惩罚措施,实际上站到了企业一方。在这种背景下,工人一方的力量更显单薄,权益经常受到侵犯,这也是当前劳资冲突产生的深层原因之一。只要上级政府对下级官员的考核中仍然是过于看重GDP,这种情况就难以彻底改变。所以,在当前的制度架构下,和谐劳资关系的建设必须是由上至下地推动,上级政府必须将地方政府的劳资关系处理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与GDP增长等指标一起综合考核,以此为指挥棒,增加政府保护工人权益、协调劳资双方关系的动力,促使政府部门想方设法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只有解决了地方政府的动力机制问题,其它的措施才有可能有效实施。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在此基础上,可考虑完善新时期劳资关系的政府引导与管理架构模式,增强政府中的工会和劳动部门的力量,因为政府部门本身都有行使权力的动机,这些部门的强大,必然会有益于和谐劳资关系的建立,可以说,工会和劳动部门是政府系统内部和谐劳资关系建设的重要原动力。要指导法院等机构加快改革,设立劳动法庭,使有关工人的事情有人管、有人愿意管。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中的人才优势,对它们进行资助,促使它们高度关注并积极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可行路径。政府还应该惩治腐败,杜绝官商勾结乃至官商一体现象的出现,因为官商勾结是建立和谐劳资关系动力机制的强大阻力。实践证明,一旦官员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直接相关,官员便会千方百计地维护企业主的利益,在劳资关系上不作为或实行虚假治理,法律法规的执行由此大打折扣。只有官员与企业无直接利益关联,政府行政执法的有效执行才具备基本前提。
  2.企业良性动力机制的建立
  当前我国的劳资关系中,企业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意愿还不是很强,在利益权衡之下,有些企业主抱着侥幸心理,屡屡侵犯工人权益,不愿意改善劳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地方政府推动,使企业产生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动力。政府可在投资优惠、税收减免、评定优秀企业、对外宣传等方面对劳资关系融洽的企业进行倾斜,宣传良好劳资关系对于企业起促进作用的案例,提高这些企业的影响力,发挥它们的示范效应。同时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依法惩罚劳资关系尖锐的企业,使它们付出很高的代价,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措施,使促进劳资和谐、保护工人合法权益,对企业是利大于弊的,最少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从而产生改善劳资关系的动力。同时,还必须根据劳资双方的心理都处在转型与过渡时期、双方均缺乏基于公共理性的重叠共识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劳资双方的协调和沟通力度,积极做好少数激进工人的工作,使企业能够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实现劳资沟通,解决劳资冲突。地方政府还应该将企业的劳资关系状况作为企业主进入党委、人大、政协的党政机关的重要考核指标,甚至是一票否决,从多方面迫使企业注重和谐劳资关系的建设,并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上一篇:实物期权理论在生物医药行业风险投资中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