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机制视角下的和谐劳资关系构建
2017-08-06 02:41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动力机制视角下的和谐劳资关系构建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内容提要:建立和谐劳
内容提要:建立和谐劳资关系,最关键的是解决动力机制问题,即不仅关注“应该怎样建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回答“各方怎样才会主动去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问题。当前,劳资关系改善的动力来源于各方面的压力。被动压力型的动力机制产生了明显的不良后果与严重危害,对地方政府、企业、工人三方都不利。迫切需要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中心、企业和工人共同参与的促进劳资和谐的良性动力机制。
关键词:和谐劳资关系,构建,动力机制,地方政府
大量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在劳资关系中是否作为、如何作为直接决定了劳资关系的状况,而地方政府行为又取决于其动力机制。当前,地方政府推动劳资和谐的动力不足,企业和工人也缺乏构建稳定和谐劳资关系的动力,各方在劳资关系处理上大多是一种短视性和临时性的行为。这种消极被动的应付式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劳资冲突加剧的现状,最终对三方利益都不利。所以,迫切需要改变当前劳资关系处理上的动力模式,建立促进劳资和谐的良性动力机制,这首先需要解决地方政府的动力机制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措施,促使企业与工人都具有建立长期稳定的和谐劳资关系的动力。
一、当前地方政府与企业改善劳资
关系的动力来源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处理劳资关系的标准,往往以社会稳定,保证当地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底线,与国家提出的“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社会主义劳资关系有一定偏差。企业作为劳资关系的直接当事方,其在劳资关系中的目标是综合待遇尚能够留住工人,在此前提下,给出的工资往往是越低越好。工人的最低要求则是企业按照规定保证有关待遇,尤其是不能长期拖欠工资、并落实购买社保、加班工资等待遇。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或企业改善劳资关系的动力,往往更多地取决于劳资关系是否已经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是否已影响到当地经济或企业发展。当前,地方政府与企业改善劳资关系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1.工人的隐性抗争。“民工荒”是隐性抗争中最主要的一种,工人通过跳槽、回家务农或转移到他地
就业,用脚投票,表达对某企业或地区的抗议。因民工荒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故一旦“民工荒”现象开始显露,企业会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提高工人的实际待遇,地方政府也都会及时加大落实各项政策法规的力度,以防问题进一步恶化。 2004年以后,最低工资10余年基本未动的珠三角地区,开始大幅提高农民工最低工资,便是明显例证。此外,怠工、破坏工具等是此类抗争中较为简单的方式,这类抗争曾是发达国家工业化早期常见的现象,在当前的中国企业也还小范围内存在。
2.工人的显性抗争。由于种种原因,工人的权益在体制内很难得到解决,于是走上了非制度化参与的道路。近年来,工人以“非理性化”的方式维权的事件迅猛增加,上街堵路、集体上访、静坐等成了劳资冲突严重地区的常见现象。1993年到1999年的7年间,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增加了3倍,最近几年的群体性事件都已达40000宗以上,而这其中参与主体主要是农民工、下岗工人与在岗工人、农民。除群体性事件之外,以死抗争、爬吊塔讨工资等个人极端行为亦属工人的显性抗争。这些恶性事件直接危及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且有损当地形象,地方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解决工人问题的直接动力。企业也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形,因为工人的显性抗争也会使企业利益受损,群体性事件或个人极端行为一旦发生,企业一般会有所让步。
3.传媒的影响。当代社会,互联网、报刊等传媒高度发达,国家对传媒关于各类事件的报道、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已有所放宽。传媒在劳资关系中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大,多样化的媒体足以突破当地政府的消息控制,地方政府已无法有效控制舆论报道。一旦在劳资关系上出现具有新闻价值的题材,新闻媒体可能进行系统报道,各种媒体会迅速跟进,推波助澜,社会舆论可以很快形成。由于传媒影响的广泛性,社会舆论会对当地政府造成巨大压力,地方政府此时往往会以秉公办事的面目出现,高效解决劳资冲突。此类事件尤其容易发生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沿海地区,2006年12月发生的在深圳务工人员张百宁摘牌讨薪案便是一例。在此案中,张通过摘牌举动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结果在几乎未付出任何成本的情况下,5天内顺利讨回了自己的6500元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