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

2017-08-07 06:19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
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建设理论和社会建设理论进行同步研究。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一方面要搞好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场调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突出社会公平,使社会安定有序,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地位。
  关键词:经济建设理论,社会建设理论,市场经济,和谐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建设理论和社会建设理论需要同步研究
  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特别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努力取得有分析、有见解的研究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这就告诉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使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同步进行,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由此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理论与社会建设理论同步研究,不能厚此薄彼。这样,才能既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实践历程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客观上必然会使社会领域一些新的矛盾凸显起来,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妥善处理与正确解决。对于这个问题,胡锦涛同志作了精辟的分析与论证。他说:“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综合起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由于经济发展而引起一系列社会领域的矛盾。经济领域中,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的社会不公的矛盾;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导致劳动者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使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的矛盾和供求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必然影响社会稳定;由于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导致社会领域各阶层、各群体利益关系的矛盾与冲突日益突出;由于扩大对外开放,信息产业迅速发展而导致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由于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诱发作用而导致社会领域中消极腐败现象的蔓延,等等。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定阶段上出现的种种社会矛盾就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解决,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需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二、努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驾驭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一方面搞好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搞好市场调节。或者说就是要用好“两只手”,既要用好看得见的手;又要用好看不见的手。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大小集中反映在用好这“两只手”的能力上。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为用好这“两只手”提供体制与机制上的保证。到2003年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还不完善”。中央最近确定到201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央还确定今年(2005年)为“改革攻坚年”。这是因为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到现在(近两年时间)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取得“突出成就”。然而,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仍未消除”。
  1.宏观调控的“突出成就”。宏观调控有两条基本任务,一是弥补市场作用的缺陷;二是避免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这也是衡量宏观调控成果的两个重要尺度。我国近两年来新一轮宏观调控的“突出成就”主要有:(1)国内生产总值平稳较快增长。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6515亿元,全年实际增长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这就使“十五”计划原定最后一年,即2005年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计划达到125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划达到9400元)提前一年于2004年完成了。这也就使2001-2004年的4年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6%(高于“十五”计划原定7%的目标)。200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7422亿元,同比增长9.5%。这表明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长没有出现大起大落,而是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回落。2004年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42%,到2004年底全年增速回落到25.8%,2005年上半年完成32895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争取2005年全年回落到增长15—20%这个理想区间是有可能的。(3)“三农”工作取得新的成就。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中央加大了“三农”工作的力度:在工作布局上,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阶段上,作出“两个趋向”的论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就已提出,后来又明确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在政策措施上,中央实行了“多予、少取、放活”的举措,这是“反哺”方针的集中体现,具体的政策是“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两减免”是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三补贴”是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四保障”是粮食最低收购价、严格保护耕地、严控农资价格、加大农业投入的四个保障)。由于以上政策的贯彻落实,结果出现了可喜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2004年粮食总产达到9389亿斤,比2003年增产775亿斤,增长9%,是建国以来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2005年上半年夏粮总产2125.4亿斤,增产102.4亿斤,增长5.1%。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高的一年。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6元,同比实际增长12.5%。(4)物价水平呈现温和上涨态势。2004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9%,2005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如果不发生意外,2005年全年的物价涨幅能够控制在4%以内。这种物价的温和上涨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是非常有利的。(5)就业问题正在逐步妥善解决。2004年年初,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7%,到2004年末下降到4.2%,下降了0.5个百分点。2004年中央确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实际完成980万人,加上弥补当年自然减员200多万人腾出来的岗位,所以2004年全国城镇实际新增就业1200万人,使多年来失业率首次下降。
上一篇:“5R”理论框架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