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4)
2017-08-08 06:38
导读:(3)“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企业融入全球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引进来”的全球化,二是“走出去”的全球化。目前,欧美日等大型跨国公司强
(3)“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企业融入全球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引进来”的全球化,二是“走出去”的全球化。目前,欧美日等大型跨国公司强力向中国“走进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产业被跨国公司整合,纳入他们的国际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以此进入欧美日等国市场。中国应该顺应这种潮流乃至走向,而不是过分地强调国内企业要“走出去”。研究表明,通过在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并将产品打入其市场的做法只能是中国极少数企业的行为,绝大部分中国企业应当选择在国内通过与欧美日等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或被欧美日等跨国公司并购的方式,将自己的产品出口到欧美日等国市场。企业“走出去”,其目的在于产品“走出去”,不能为“走出去”而“走出去”。何况,“两个市场”已经联为一体。从这个角度看,在国内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就是在世界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4)“姓内”还是“姓外”?就跨国公司而言,过去,我们曾以总部所在地作为判断跨国公司所属国家的标准;现在,不少跨国公司总部已由母国转向他国。而且,所谓的“总部”——脑袋部分也在“四分五裂”,分布在多个国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问:跨国公司,你姓什么?随着全球融资、全球融智、全球融心、全球研发、全球制造、全球销售、全球服务的发展,任何产品都已变成“万国产品”、“全球产品”,任何企业都在走向“国际企业”、“全球企业”。就一国经济而言,民族企业、民族经济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一国经济的纯民族性正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本土企业、本土经济。不管国别(地区)来源如何,只要企业设在中国(注册),中国可以得到就业、税收好处,甚至可以分红,这个企业就是本土企业。可见,这个时代,“民族情结”淡化,“国际情结”骤升。与此相适应,过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在,“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三、积极应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制造业
1.建立跨国公司规制体系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面对日本“购买美国”而不采取限制措施,结果美国没有虚弱下去,倒是对市场准入限制过多的日本虚弱了。还有,西欧人的“民族工业瑰宝”——电信、汽车、航空等产业,拉美人的“民族工业圣牛”——石油工业,也并未因跨国并购而衰弱。如果欧美日跨国并购由于我们的民族情绪而受阻,那对中国经济来说将是不幸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应对跨国公司。无论是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看,政府通过规制控制大型跨国公司已经成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从宏观上看,政府规制控制比股权控制更重要、更有效。因此,中国亟须探索和建立政府规制控制体系,而且其中必须树立以国际惯例为主流的指导思想,按照国际惯例利用跨国公司。
2.利用跨国公司扩大出口
跨国公司是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载体。借助跨国公司这个载体使中国制造业“走出去”,这是进入欧美日市场的最佳捷径。为此,在利用外资的政策层面上,鼓励以全球生产布局为主的跨国公司投资,通过跨国公司的内部调拨进入欧美日市场,带动中国产品出口。这要求中国利用外资政策导向作用的深化,不仅仅通过外商投资的产业目录引导投向,还要针对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配置特点,在规范跨国公司价格转移方面有所作为。此外,原厂委托生产(OEM)是国际上一种较为流行的生产加工方式,是国际分工在行业内部的深化。这种方式通过合作各方在生产投入要素方面比较优势的结合,如劳动成本、无形资产、技术、流通渠道等,形成一种利益关系上的战略联盟,有助于避免或解决来自国外的反倾销、反垄断等问题。
3.借助跨国公司融入全球
如果把一个制造企业的价值链条分为四个区段的话,一是研究开发,二是生产制造,三是展览营销,四是营运管理。这里,生产制造是“躯体产业”,研究开发、展览营销和营运管理则是“脑袋产业”。今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形成“两极分化”:一类是以实体为基础的“躯体产业”,一类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脑袋产业”。目前,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领航企业已经开始实行“脑体分离”经营,即只做“脑袋”,不做“躯体”。不仅如此,脑体产业还要再分离。就脑袋产业再分离而言,一类是做研究开发、展览营销的“小脑袋”企业,一类是做营运管理的“大脑袋”企业。就躯体产业再分离而言,一类企业做核心部件制造,一类企业做一般部件制造,还有一类企业从事组装业务。脑体产业的分离和再分离,是对价值链的革命性重构。这个时代,企业不再追求价值链的完整性,而是使自己的价值链朝“小”、“专”、“精”的方向发展。近几年来,中国制造企业通过业务流程重构,开始专注于价值链上的某一区段,做专做精做强,纳入跨国公司全球制造产业网络,以此扩大利用外商投资。实践表明,在制造业的发展上,要想做大,首先做小;要想做大,首先做精;要想做大,首先做专;要想做大,首先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