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
2017-08-09 05:01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 战后日本的产业
摘 要 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取得很大的成功,文章通过对战后日本各个时期的产业政策进行,提出当前我国的产业政策的定位。
关键词 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 增长
1 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
1.1 战后产业复兴时期(1945~1960)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系遭受到沉重的打击。原有固定资产破坏严重;原材料及粮食进口的渠道被切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很高;再生产秩序混乱。因此,当时经济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稳定经济秩序。这一阶段日本的产业政策是很弹性的,能够迅速及时地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出调整。第一阶段,制定实施了“倾斜生产方式”为核心的产业复兴政策,确定了以煤炭和钢铁这两个生产能源与原材料的基础工业部门为优先发展产业。目的在于高度利用国内有限的资源,迅速重新启动工业化,拉动经济发展;第二阶段,以“道奇计划”和“经济安定九原则”的提出为标志,日本国内展开了一场关于走国内资源开发道路还是走贸易立国道路的争论,并最终确定了走贸易立国道路。另外,日本这一阶段着重实施了产业合理化政策,制定了《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的合理化政策纲要》(1950年8月)、《关于我国产业合理化的方针政策》(1951年2月)、《合理化促进法》(1952年3月),开始实施产业合理化政策。产业合理化政策实施手段以间接控制为主,主要有租税特别措施、财政投资贷款、海运利息补贴、外汇配额、合理化卡特尔等等。第三阶段,随着贸易立国发展战略的确立(日本于1955年加入GATT),为了民族的利益,日本采取了贸易保护战略。实现产业振兴。一方面,日本在外汇短缺的对进口的物资和技术均采取了严格的审批制度,保证了外汇在急需发展的产业;另一方面,日本对进口实施高进口关税和配额,直到1960年日本60%的产品都实行进口配额。而重要的是日本的非关税壁垒如家电行业的垄断垂直分销体制等,使得国外产品很难进入日本市场。这些都使日本产业在发展中避免了国际市场强大的冲击。从战后到50年代末,日本较为顺利地实现了经济恢复和产业振兴。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1.2 高速增长时期(20世纪60年代)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从经济实力来看,已跻身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大国行列;从技术水平看,重要产业的生产技术已经赶上和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从工业化发展来看,真正实现了重、
化学工业化;从对外经济关系看,出现了出口额的大幅增加和经常性的贸易顺差。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面临着国际国内两大挑战。国际方面面临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和提升国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压力,而国内随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抵制政府的政策干预。
在国际贸易自由化上,日本政府对工业产品的保护性关税壁垒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撤除。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为了提升国际产业竞争力,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日本推行了产业组织政策。即反对市场过度竞争,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整合产业竞争力。日本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其一是通过对《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法规为合并重组提供保障,现在适用《反垄断法》除外的包括《保险法》、《海上运输事业法》等40多部,并规定企业可以采用合理化卡特尔、萧条卡特尔等限制竞争行为。此外政府还通过“官民协调体制”的行政指导,对集中合并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等方式诱导企业合并和集中,使得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企业合并急剧增长。其二是设置进入壁垒,要求新建的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进入。另外为了协调大、中、小企业,日本在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化促进法》。
1.3 产业调整时期(1971~1982)
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高速增长,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迅速提升。但进入70年代后,日本的经济遇到国内外诸多挑战。这一时期日本国内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严重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生产集中带来城市人口拥挤,城市化带来公共基础设施不足以及通货膨胀等等“增长的代价”。国际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日本国际收支顺差扩大导致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及日元面临升值;二是1973年和1979的二次石油危机给日本经济带来极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