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析(4)
2017-08-09 05:26
导读:3.3注重培育集群社会文化环境 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根植性和区域性,其形成与发展往往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和当地的历史、资源、市场、技
3.3注重培育集群社会文化环境
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根植性和区域性,其形成与发展往往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和当地的历史、资源、市场、技术、人才、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结合在一起。民族地区各地文化特色明显,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创新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营造产业创新氛围和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3.4产业集群发展要打破条块分割,加强区域产业的规划和协调
部门分割、地区分割不利于产业集群战略的推进,因而在推进产业集群战略中,必须打破单以行政辖区发展经济的格局制约,建立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加大开放度,促进企业的合理分工和协作,促进跨部门和跨区域之间的友好合作和发展,形成有利于产业集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条件。
3.5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民族地区边境旗县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多,整体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差异很大,因而必须在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的地方率先推进产业集群,以更好地带动全局发展。中心城市资源富集,市场化程度高,知识技术生产能力相对突出,这些中心城市应促使局部区域的产业集群向高新技术方向转变,逐步增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网络中的比重,带动其它产业的升级;进而通过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和关联效应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6适当进行政策倾斜
认真落实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经济发展,促进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在尊重少数民族利益的同时,适当向贫困人口等弱势人群进行政策倾斜。特别对于部分自然地理条件极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少、边、穷”地区,要以资源导向战略为指导,努力发展资源型产业集群。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4.推进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对策
4.1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指导,构建良好的协作环境,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
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待开发阶段,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要跨入现代工业化的门槛,就必须把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输入等和区内条件结合起来。为此,应坚持科学规划,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如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协调产业政策;逐步对产业集聚的发展进行金融支持;营造产业载体,吸引企业聚集;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力度,采取优惠政策积极引入沿海东部企业和外资企业弥补本区集群内部的产业缺口。随着产业集群成熟和发展,政府职能应逐渐转向为保证公平竞争的外部市场环境提供公共政策和完善市场所需的中介机构建设上。
4.2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后发优势,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
民族地区在特色农业、畜产品、能源开发、旅游业、边境贸易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潜力可挖。不断发展特色产业集群,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特色产品和资源的深加工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现有产业集群要以现有的主导产品为基础,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加强主导产品的内部分工协作,加速上游和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填补产业链条上的空白点,逐步完善产业的整体功能。
4.3依托开发园区和工业基地,促进产业集群衍生、发展
立足当前优势,将重点地带与区域开发和特色优势产业扶持紧密结合起来,强力推进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基地的建设工程,培育一批配套能力强、集聚效应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各类园区可根据自身条件和产业规划目标,培育区位优势,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区内企业的衍生,不断取得集群经济效益。同时,各民族地区还应注重把工业园区的合理布局与各市县的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