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工业化进程中河南省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研究

2017-08-31 03:06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工业化进程中河南省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文章结合现存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确定了河南省主
  

  【摘要】文章结合现存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确定了河南省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设界的原则,建立了包括特征基准、约束基准、区域基准的三大基准得多指标体系,为新时期河南省主导产业的正确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指标体系 主导产业 工业化
  
  一、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进行主导产业选择定量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指标体系,这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指标的选择好坏对定量分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指标并不是选取得越多就越好,太多了,会有重复性的指标,会有干扰。太少了,可能所选取的指标缺乏足够的代表性,会产生片面性。因此,本文根据河南省的现状,在选取指标体系是采取以下原则。
  1、直接性原则。指标宜少不宜多,宜简不宜繁。指标过多,很容易出现指标之间相互作用时的数据抵消或者放大,使测度数值失真,影响效果;关键在于指标在评价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
  2、独立性原则。每个指标要内涵清晰、相对独立;同一层次的各指标间应尽量不相互重叠,相互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指标体系要层次分明,简明扼要。整个指标体系的构成必须紧紧围绕着河南主导产业选择目的层层展开,使最后的选择确定反映选择意图。
  3、可比性原则。指标应具有代表性,能很好地反映研究对象某方面的特性。指标间也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也就是具有可比性。指标的制定要客观实际,便于比较。
  4、客观性原则。即力求所有指标都可量化,尤其是以统计数据来支持。在数据的搜集上,有稳定的数据来源,在实证分析中以河南省统计数据为主,以全国数据为辅,保证了数据的全面、权威,可信度高,也保证了指标口径统一性;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5、可获取性原则。指标应可行,符合客观实际水平,易于获取,也就是应具有可测性。评价指标含义要明确,数据要规范,口径要一致,资料收集要简便易行。不然选取的指标再贴切,数据不能获取,也是枉然。
  6、动态性原则。对区主导产业选择来说,在指标选取时,仅仅以报告期的数据不能反映主导产业的一些特征,例如主导产业的高增长性,需要用动态性指标表征,数据采集至少连续三年的数据。
  
  二、河南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构成
  
  根据确立的河南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本研究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基准层、次基准层和方案层的四层指标体系。其中,目标层:指河南主导产业选择目标,它代表着河南产业中具有主导产业特征的表征程度。基准层:多选择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也就是河南主导产业选择的三大基准,决定了多指标准则层一共由3个部分组成:特征基准、约束基准、区域基准。次基准层:在河南主导产业选择的次准则层为对应特征基准、约束基准、区域基准下的高增长性基准、高关联性基准、可持续发展基准、基准、区域比较优势基准五大子基准。方案层:在体系内部各次准则层基础上形成的指标,它们能够从本质上代表和反映次准则层的特征,其中每个具体的指标都代表着一定的基础变量。具体包括工业增加值指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单位工业产值能耗,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量,单位工业产值废物排量,单位工业产值废气排量,单位工业产值从业人数,区位商,专门化率。
  
  三、指标分析
  
  1、特征基准
  特征基准包括:高增长性指标(工业增加值指数、全员劳动生产率)和高关联性指标(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建立这两项指标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中国大学排名
  (1)高增长性基准的建立是因为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某一特定阶段的产业结构中客观地居于主导地位,起着推动和带动一大批产业发展的作用的产业。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 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我们可以了解经济总产出与劳动、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之间的指数函数关系,其具体公式的基本形式为:
  
  经实证研究,肯德里克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决定的全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与库兹涅茨、索洛等人的结论一致)。其后,尼尔森(Nelson)以美国为例根详细地研究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测出了和以上相同的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主导产业具有高增长性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创新决定和影响着主导产业竞争能力,也是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依据。采取非平衡增长手段,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主导产业的发展,必将有力地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
  (2)关联基准的建立是考虑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在于它自身发展的高增长性,而且能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其他相关部门的发展。高增长率并不能说明主导产业的特有作用,因为其它非主导产业也能保持高增长,只有少数兼备关联性产业,才构成主导产业。罗托斯把主导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分为回顾影响、旁侧影响和前瞻影响三种形式这三种影响如图1所示。
  
  图1区域产业结构更替过程中的煤炭主导产业部门的影响(略)

  从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关联效应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主导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主导产业有着较高的产业关联系数,它们身边往往聚集着许多相关产业,因而主导产业对其相关产业具有强有力的拉动和推动作用。通过前向联系,为一系列产业提供了生产投入品;通过后向联系,为一系列产业部门创造了需求,因此,其生产增长会带动整个经济共同增长。它们一般都会直接影响和制约今天与未来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技术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的全局性,是现代化经济建设正常进行和迅速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极为重要的动力。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约束基准
  约束基准的建立主要是基于新型工业化对河南主导产业选择约束的考虑。新型工业化要求,第一,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信息技术带动工业化发展。河南正面临国际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背景,继续推进河南的工业化进程,必须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信息化必然带来产业生产率的提升,显示出高增长性,符合主导产业特征基准,可归为特征基准。第二,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河南是人口大省,人均占有的资源比较少,在工业化进程中,就要充分考虑目前中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国情,不断提高工业化的技术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走一条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道路。河南省人力资源丰富是河南省的突出优势,也是河南省工业化的重要负担。由于河南省教育和科技比较落后,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偏低,非农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工业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加快非农劳动力的转移,真正做到“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继续发挥河南省人力资源的优势。河南省的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新型工业化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约束的基准。
  3、区域基准。区域基准主要包括区位比较优势基准(区位商、专门化率)。区域基准主要是考虑区域经济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开放性、紧密的经济关联性特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包括资源条件、人口条件、资本条件、制度条件、技术条件等,区域因素必然影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忽视了区域要素,就容易造成国家主导产业选择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选择基准混同,在确立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在区域层面不能直接套用国家层面的主导产业的基准。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地域分工理论(Regional Division Theory)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根本理论依据。从理论上讲,各地区的主导产业是地域分工的结果,作为一个国家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一个区域则不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是需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实行地域分工,做到非均衡增长,更快地发展区域经济。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实行地域分工,通过区域分工,各区域都可获得区域分工利益,又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配置,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如何根据区域分工理论,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进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笔者认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即可以是分工之后的产物,即考虑区域的资源条件、人口条件、资本条件、制度条件、技术条件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又可以按照传统分工理论认为的那样,比较优势存在于分工之前,即充分考虑区域原有的工业基础,在此基础上选择区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会议提出要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利用区域优势,发展区域经济,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互通有无,缩小区域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从国家的区域政策导向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要根据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因此,理论和现实的要求,确立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必须考虑区域基准,即比较优势基准。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参考文献】
  
  [1]杨树旺: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J],管理世界,2005(10).
  [2]杨树旺:基于交易费用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管理世界,2006(11).
  [3]赵成柏:江苏新型工业化下工业主导产业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5(11).
  [4]郑明亮:基于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我国主导产业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5(1).
  [5]王志东:关于加快山东省旅游主导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5(9).
    上一篇:武汉智能流失的现状、成因与政策建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