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 对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及相关指标进行计算,并从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两方面研究湖南西部地区内部经济差异问题,可以发现,该区域内部具有较显著的区域经济差异和圈层结构差异,其经济差异类型界于金字塔型模式和橄榄型模式之间,对此研究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较为现实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湖南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动态分析;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差异是客观存在并且短期之内难以消除的必然现象,这种非均衡的经济现象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由于长期受历史、社会、区位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资源相对缺乏,因而多采用集中力量倾斜发展优势地区的战略。这一战略的长期实施,在促使区域总体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西部地区内部出现区域两极分化,经济差异愈发明显,在湖南西部地区(主要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这一现象已初露端倪。2003年该地区下辖的怀化市鹤城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56万元,吉首市也达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 444元,而永顺县却只有2 263元,张家界的桑植县则仅为2 170元。目前,该地区内部的经济差异仍在不断扩大,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控,势必导致该区内各县市之间的经济差异不断扩大,最终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总体速度,危及区域的团结和稳定。
一、湖南西部地区内部经济差异时间演化特征
笔者将湖南西部地区下辖的湘西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研究时段为1990~2005年,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主体指标,用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V)分别衡量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如表1、图1、图2)。①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式(1)中Yi为第i个区域的人均GDP,N为3(研究单元的个数),Y为N个区域的人均GDP的平均值。根据公式(1)、(2)可计算出各年的经济绝对差异(标准差)和相对差异(变异系数)。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用标准差所测算的湖南西部地区三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总体上一直呈扩大趋势,只是在1991~1993年期间出现了小幅度的缩小,这一趋势在2001年急剧缩小,但随之又开始出现快速上升势头;而相对差异则在90年代出现了小幅度的升降,1993~2000年期间经济相对差异缓慢上升,但自2001年开始,相对差异便一直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分析可知,自21世纪以来,湖南西部地区已经出现非常明显的绝对经济差异扩大趋势,而在相对差异却在大致持平时稍有缩小,这种现象的存在就湖南西部地区内经济欠发达区域与经济发达区域比较而言,他们将因绝对差异扩大而处于一种更为不利的地位,致使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下降。
二、内部经济差异时间演化特征
在此,笔者将研究的基本区域单元细化为县区市,以便使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化特征更为显著、直观,由于资料来源的限制,研究的时间确定为2001年和2004年。
(一)湖南省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湖南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离差和比率的变化
对比各县市人均GDP与湖南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离差与比率,可以发现该区内部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见表2)。表2中数值说明,2004年湖南西部地区24县市中,永定、武陵源、吉首、鹤城、洪江、中方、沅陵、会同、新晃、芷江、靖州的人均GDP高于湖南西部平均水平,其余各县市均低于平均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湘西自治州8县市中只有吉首的人均GDP是在平均水平上,其余7县均低于平均水平,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怀化市下辖的各县区中,大部分是高于湖南西部平均水平的。2001年最高的武陵源区比率为3.23,最低的桑植县为0.59,相差2.64;而2004年最高的武陵源为4.28,最低的桑植县仅有0.60,相差达3.68,这组数据反映了在欠发达的湖南西部地区内部也开始出现明显的经济差异。从表2中可以看出,武陵源、桑植、泸溪、凤凰、花垣、保靖、洪江、中方、沅陵、芷江等10县市的比率在增大,吉首、龙山、鹤城、溆浦、会同、麻阳、新晃、靖州等8县市的比率稍有下降,其他6县市的比率均保持不变。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湖南西部地区各县市相对发展速度的差异
为比较各县市在一定时期内人均GDP的变化与同一时期湖南西部地区人均GDP的变化的关系,笔者引入相对发展率(Nich)这一概念。
式(3)中Y2i和Y1i分别表示第i个县市在时间2和时间1的人均GDP,Y2和Y1分别代表湖南西部地区在时间2和时间1的人均GDP,时间2和时间1分别为2004年和2001年。
由表2可看出,湖南西部地区各县市人均GDP的相对发展率相差很大,最大的武陵源区竟是最小的龙山县的35倍多。永定、武陵源、吉首、花垣、保靖、鹤城、洪江、中方、沅陵、芷江、靖州等11县区市的人均GDP增长速度大于湖南西部地区平均增长速度。
三、湖南西部地区圈层结构差异的演化特征
根据湖南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笔者将该区分为三个圈层结构:内层为相对欠发达的桑植、古丈、永顺、龙山、辰溪、溆浦、会同、麻阳、新晃、通道10县;中层为经济稍发达的永定、慈利、泸溪、凤凰、花垣、保靖、鹤城、中方、芷江和靖州10县区市;外层为经济发达的武陵源、吉首、洪江和沅陵等4县区市。这三大经济圈层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及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等方面呈现明显的层内稳定性和层间突变性。为测量圈层之间的差异,可引入Vt(Vt=)值来表示。以人均GDP为基础指标,计算得出2001年各圈层之间的差异为:V内中=0.24,V内外=0.62,V中外=0.40,2004年相关指标分别变为V内中=0.32,V内外=0.83,V中外=0.55。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各圈层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扩大。
四、湖南西部地区内部经济差异模式的变化
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模式,即哑铃型模式、金字塔型模式和橄榄型模式。哑铃型模式表示区域经济水平趋向于两极分化,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的数量在增加,中等收入地区数量在减少;金字塔型模式的特征是低收入地区数量多,高收入地区数量少;橄榄型模式的特征是中等收入地区数量最多,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都很少。为分析湖南西部地区内部经济差异的模式类型,笔者采用世界银行的通用做法,即按各县市区人均GDP相当于湖南西部地区人均GDP平均水平的百分比,将湖南西部地区各县市区分为4类区域:人均GDP低于湖南西部平均值75%的为低收入地区,人均GDP在湖南西部地区平均值75%~100%的为中下等收入地区,人均GDP在湖南西部地区平均值100%~150%的为中上等收入地区,人均GDP高于湖南西部平均值150%的为高收入地区。通过计算可知,2001年4类地区是:低收入地区7个,中下等地区6个,中上等地区8个,高收入地区3个。2004年4类地区是:低收入地区6个,中下等地区9个,中上等地区6个,高收入地区3个。分析得知,2001~2004年湖南西部地区内部经济差异模式变化并不明显,其基本的结构类型界于金字塔型模式和橄榄型模式,但该区中低等收入及以下的地区数量有所增加,说明经济差异开始出现扩大趋势。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