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2017-09-28 06:16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一、颠倒黑白的错误导向?1999年10月30日《农机化报》发表了大篇幅
   ?一、颠倒黑白的错误导向?

1999年10月30日《农机化报》发表了大篇幅文章"黑风暴启示录",在编者按中写到"中华民族创造过古老灿烂的农业文明,我国的旱作农业已有几千年之久,其完善的翻耕模式已是我们每个老农祖代相传的'传家宝'。到了,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传统耕作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已充分显现,它的路似乎已走到了尽头"。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话:"李博士说,我国旱作农业历史有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形成了一套经典的精耕细作。可以说,直至,我们仍在沿用祖宗传下来的铧式犁翻耕模式。这种模式从古代至近代,在土地开垦面积有限、采用人畜力耕作并施用大量有机肥以及生态环境未受到很大损害的条件下,可以取得不错的收成。到了现代以后,由于社会需求增加,为获取更多的粮食,人们不得不尽可能的开垦土地并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以致造成生态环境的恶性连锁反应,各种灾害频发。这种耕作方法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化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由此,在这种错误导向下,"大力推广免耕法""精耕细作违背","洋人教中国人种地"等文章纷纷出笼。?

2002年4月9日《中国农机化报》在整版篇幅讨论保护性耕作的《编者按》中说"……免耕法即保护性耕作法……";直接提出"保护性耕作不是简单地增加一项新生产技术,而是一场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2002年12月24日《中国农机化报》又发表了文章"保护性耕作 农哈哈带头免耕",报道河北农哈哈机械有限公司"投资千万元"为保护性耕作开发免耕播种机。?

我们看不能以其名字就给予定论,而应看其和实质。同样,我们评价保护性耕作这"一场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首先应明确其概念及其内涵实质,以及他对中国农业究竟产生什麽样的?那么,什麽是"保护性耕作"呢?从2002年3月中国农业和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合编的"国家跨越计划项目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讲义"中定义为:"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他的前身叫免耕法";"1980年开始,美国根据地表秸秆残茬覆盖量的多少,把土壤耕作分为三类模式。(1)播后地面覆盖率<15%深松或翻耕加表土耕作,称为传统模式;(2)播后地面覆盖率在15%-30%,多次表土耕作,称为少耕;(3) 播后地面覆盖率>30%,免耕播前一次表土作业,除草剂除草,称保护性耕作。"(见上述推广讲义,第1、13页)?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保护性耕作反对的是"传统模式",也不提倡"少耕",大力推广的是免耕法。?

这些文章的错误之处是:?

1.把西方的铧式犁翻耕模式错误地强加在中国老农和我们老祖宗头上;?

2.不知道我国祖代相传的传统犁铧是三角犁铧,把西方的铧式犁偷梁换柱说成是中国传统犁铧,从根本上就错了;?

3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是我国五千年农业持续发展的传统法宝,把西方铧式犁造成的弊端硬加在我们的祖宗头上,从本质上是歪曲历史真相;?

4.作者不懂什么是"精耕细作"?什么是中国的传统犁铧?什么是西方的传统犁铧?什么是持续发展?却在大胆而盲目的进行批判,进而对中国农耕的方向进行误导,这是对科学不负责任的态度!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不仅仅只是发几篇文章,而是作为农民的"教科书",教中国农民怎样用免耕法种地。真是"天方夜谭"。?

二、中国的传统犁铧是三角犁铧,而不是翻耕的铧式犁?

中国与欧洲和非洲不同,农业历史悠久,土地连续利用,复种指数很高,但是地力并没有消失和枯竭。欧美人认为:保存地力,使永久适于耕作是一件难事。地力衰竭、消失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应引起高度重视。这里只从东西方犁铧不同,微观上土地用与养的结果不同来探讨土壤衰竭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犁铧是三角犁铧,从新石器的石犁,西周以后的古代铜犁头,直到战国、汉代、以及唐、宋、元、明、清等历代考古发掘与现代犁铧头的实际形状,均可得到确凿的证实。从1958年教委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农具学》,到1963年刘仙洲先生的《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著作中也都有记载,刘先生指出:"耦耕变为犁耕后,耕地的工具发生一系列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原来的耜改变为后来的犁铧式犁?。因为工具入土由向下的掘入改为向前的穿入就把前端制成两等边三角形。两等边所夹的角度虽有大小的不同,但是这一形状,则自开始有犁铧以来就定型下来。"(刘仙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科学出版社,1963)?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国经过五千多年的生产实践验证用三角犁铧耕地,使土壤有耕动和未被耕动的两个部分,产生了虚实相间结构,虚部(动土部分),因土壤孔隙大,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好气性微生物为作物生长提供速效养分--用地,实部(未动土部分)因土壤孔隙度小,土壤紧实,嫌气性微生物活动活跃,嫌气性微生物在土壤中进行腐殖质合成,保存了土壤有机质--养地。这种微观上的日积月累,使土壤用养结合,才使我国并不优越的土壤条件历经几千年而"地力常新壮。"正是对三角犁铧耕地的继承和发展,才创始了虚实并存耕作,产生了用养结合等一系列良好作用的虚实并存效应。?

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建国史,也就是仅有200多年的农耕史,他们一直用铧式犁耕翻土地,铧式犁是西方的传统犁铧,他们人少地多,土壤有1-3年的休闲,还有国力强及雄厚的物资支持农业,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刮起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使农业生产告急。?

中国有五千多年农耕史,在五千多年里有多少个二百年?如果中国在有二百年农耕史时就刮"黑风暴",中国早已被刮得荡然无存,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样大的农业成果,由于中国农业生产力的落后,而使先进的技术原理被掩盖。更令人费解的是却被现代的个别人由于他们科学知识的浅薄和妄自菲薄而有意无意地歪曲,盲目地批判、否定了。这是多么严重的错误!这不仅是对祖宗的不敬,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中国解放前偶有用西方铧式犁翻耕土地,从1958年全国大搞深翻才开始大批引进推广。在五千年漫长历史的长河中,50年只是历史的瞬间,铧式犁在中国的出现也只是舶来品,怎么能说铧式犁是中国的传统犁铧呢?在这50年里,采用铧式犁耕翻土地,使中国的土壤发生了很大变化,北方的黑色沃土,有机质下降,开始衰退变黄,向人们发出了"黄牌警告",五千年的历史和五十年的现实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美国有史以来就用铧式犁耕翻土地,在田间创造了土壤多为大孔隙的耕层,农田全面疏松土壤,易风蚀,消耗了大量有机质,弊端很快露出端倪。铧式犁本身就是一个极端产物--全部耕动土壤。因此它使生产上出现的问题也只能用极端的办法来解决:全耕不行,那就不耕了,因此在美国出现了免耕法。从的角度看问题,任何事情只要走上极端,就必然导致失败!免耕法也是如此。它是解决西方传统犁铧-铧式犁耕翻弊病,从一个极端(全耕)走向另一个极端(全不耕)的产物。?

从中国的传统三角犁铧继承发展而来的虚实并存耕作是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少耕范畴,充满了辩证的哲学思想,有很深的科学道理,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耕作,它的原理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如出一辙。"天人合一"的含义是:人类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并要根据自然去顺从、有节制地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虚实并存耕作的核心是用养结合,使土壤养分开源节流,符合"天人合一"持续发展的原理。?

三、精耕细作的内涵博大精深,绝非仅仅是"铧式犁翻耕模式"?

五千年农耕史是用三角犁铧耕耘过来的,一年年,一代代,中国农民演绎着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精耕细作。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出丰富的宝贵经验,硕果累累,直到今日仍宝刀不老,青春依旧。我国古代的很多传统精耕细作农业成果,正在被先进国家认识,接受,并在生产中。当今世界上的有机农业就是我国精耕细作的发扬光大,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呀!?

什么是精耕细作?根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的定义:"用以概括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在耕作栽培方面的优良传统,如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三宜耕作、耕薅结合,加强管理等"。由此可见,如果把精耕细作单纯的理解为"压磨耕翻……"那就错了。精耕细作的丰富,底蕴深厚,包括轮耕、轮作、轮施肥;复种、间作、套种等,它的内涵博大精深,充满着道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西方古代的休闲农作制始终存在着地力消失的危险,因此不是一种好的农作制,在上用草田农作制较理想,但实际上很难行得通。中国既不是单纯靠农家肥,也不是单纯靠豆科植物,而是靠精耕细作,包括轮耕:翻、松、?、免合理组合;轮作:复种、间套种、轮施肥:用有机肥、豆科作物、厩肥、绿肥养地,同时大规模的采用水利设施灌溉、排水等综合内容。?

《欧美农业史》的作者Gras认为,五千年的中国农业实践为世界农业持续提供了极有意义的重大思路,中国土地面积大,各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是不能用一种办法耕种的,然而中国农业在全国各地却都取得了相同的成果。中国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每年种两季或三季的作物,采用大规模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并把能得到的动、植物及人类所产的肥料一律还田。同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种在一起,使田间全部由人工植被覆盖,土地种植得像鱼鳞一样,没有裸露的地方。中国并不是只用干刍使地力不衰竭,因为中国干刍很少,也不是单纯靠豆科作物养地,是用聪明的集约耕作制度,使这个国家不至枯竭。这是外国人在宏观上对我国传统农业的评价。?

有的人不知道什麽是精耕细作,就随便批评,甚至扔掉这无价的"传家宝",却把外国已认识到错误的免耕法捡回来在中国大力推广,其目的何在呢??

农业生产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谈精耕细作不能顾名思义,而应探究它的文化底蕴,从"天人合一"的古代生态观到精耕细作,他们的内涵都是不能掠夺式的对待界。即使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面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我们的祖先就知道,人类应该限制自己的欲望。无度地挥霍自然资源的后果,留给子孙的将只有灾难,甚至是世界的末日。因此他们顺从自然,善待生物,不追求奢侈。这绝对不是我们的祖先不会享受生活,而是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在资源利用上,开源节流。在农业生产上,用三角犁铧耕地使土壤保存有耕动和不耕动的状态,就是这个道理。虽然,精耕细作的内容多种多样,但是必须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在土壤越种越肥的条件下,用尽可能多的人工植被覆盖地表,同时获得最好的收成。这就是"天、地、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中国的传统农业是世界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生态观是我国五千年农业持续发展的灵魂。和中国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可以看到虽然我们老祖宗没有用现代非常漂亮的词藻,但有着从佛教、道教到儒家"天人合一"古代生态观的丰富而博大精深的内涵,这正是我国五千年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早在周朝和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把与大自然和平相处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自古以来,从皇帝、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爱护动物、尊重自然、精心呵护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的故事流传至今,历史记载中比比皆是。?

《礼记·月令》作为我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最早的,规定从天子到平民百姓在不同季节怎样顺应、利用和爱护自然环境,要求人们在四季中对自然环境只能用克制的态度。。下面仅引用与春季有关的内容即可略见一斑:"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毋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氵皒陂池,毋焚山林。""季春之月……田猎置罘,罗网毕翳、喂兽之药,无出九门。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呜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孟夏之月……毋伐大树……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用爱心对待生养我们的生态环境,善待我们周围的各种生物群类,爱护而有节制的去使用它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传家宝走到尽头了"吗,能丢掉吗?不但不能丢掉,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环的今天,还要弘扬和提倡我们的祖训,作为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孔子曰"钓而不网,不射宿。"(《论语·述而》)用杆钓鱼,不用大网将鱼一网打尽;用带丝的箭射飞禽,却不射栖息林间、繁衍后代的鸟类。这不仅是对动物有怜悯之心,主要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留给后代更多资源,使人与自然之间相辅相成,和谐共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大自然的是生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和草木鸟兽一样同为天地所生,人类生存依赖它们,因此,人们对它们应知感恩,有节制的利用,决不能暴殄天物。以犯天怒--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老子曰:"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时是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雀之巢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之乎君子小人哉!"(《马蹄》)这是圣人对理想的田园诗般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是对任意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的斥责。现在很多地方走向了圣人理想的反面,当人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应立即悬崖勒马,与自然和睦相处,动、植物不只是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的被驯服者,人类也不再是玩弄其它生物于掌股之上的为所欲为的主宰者,应使人和动植物成为真正的朋友,实现佛教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人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类就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若人类无视自然,无节制的任意伤害自然,人类就会将自己置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这些是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并早就有了奉行的律法。我们有如此怎样敬重都不过分的祖先,在条件远不如现在的古代,就有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并用行动去爱护自然,爱护土壤。令现代人产生无限的敬意的同时,其中的深奥哲理发人深思,促人猛醒。这正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几千年的理论依据,也就是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理论基础。其实质就是中国古代生态观指导历代历朝发展,才使我国农业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历数千年而不间断的根本原因。因此,有人说中国传统农业是"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不仅是对祖宗的极大不敬和背叛,更有篡改历史的嫌疑,其目的何在呢??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五、以免耕法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将使农业走向穷途末路

保护性耕作课题组编写的"国家农业跨越计划项目技术讲义(中国农业 、山西省农业机械中心,2002年3月),在第27页的1·3·1免耕播种施肥技术中写到"种子和肥料要播到有秸秆覆盖的地里,有些还是免耕地,所以必须使用特殊的免耕播种机,这是能否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关键。该机要有很好的防堵性能,入土性能,大剂量施肥而不烧种子的能力。"?

在国外实施免耕法要满足五个条件;1秸秆覆盖,2大型免耕播种机,3大剂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4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5孔隙大小适当的免耕土体。而中国有机质含量较低,同时,不能忽视国外人少地多,土地有1-3年的休闲;有足够的时间使秸秆腐烂,而中国人多地少,每年都要种地,有的地区,甚至每年要种2-3茬、甚至4-5茬作物,用外国的免耕,让外国人教中国人种地不符合中国国情。?
推广免耕法,首先需要大型免耕播种机,这就使农民手里现在已有的各种类型的播种机白白浪费掉,去购买昂贵的大型免耕播种机,上农民承担不起,由此很容易引起一系列"三农"。其次是在免耕条件下,再用大型免耕播种机把地压实,进一步抑制了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活动,需要增施大量化肥供作物生长,用化学能代替微生物的作用;覆盖的秸秆是病原物和虫卵越冬的寄生地,也是使杂草丛生的温床。为防止病虫害、杂草,必须连年大量施用农药、除草剂。在全国统一用这种方法种地,使我国本来就较差的粮食品质更加雪上加霜,在中国就很难找到无公害的粮食作物了。我国人民食用这样的粮食,对全民族的体质都有危害,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而作物没有吸收掉的化肥随土壤水分淋溶到地下,它的中间产物是亚硝酸盐--致癌物质,最终以硝态氮的形式污染地下水,污染农田生态环境和水源;免耕法使土壤总孔隙度变小,渗透作用减少,如天降大雨,雨水在秸秆下产生径流,若天降小雨,覆盖的秸秆能阻截雨水入渗土壤中,很快蒸发掉;尽管秸秆覆盖能防止地下水的蒸发,但却把雨水白白浪费掉了,这对于中国干旱和半干旱缺水地区无疑是水资源的严重损失。因此,免耕法带来的不仅是化肥、除草剂、农药残毒对农田土壤环境非常严重的破坏,`而且是对水资源掠夺式的浩劫,给农业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保护性耕作课题组在教材"三﹒保护性耕作关键机具"中说:"国外施肥量少,每公顷很少超过150kg,实行种、肥混施也不会造成烧种,而我国一般要施400多kg。因此,必需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保护性机具、否则难以大面积推广。"将国外的机具改装成具有"大剂量施肥而不烧种子能力"的"特殊免耕播种机",并大力推广。?

国外施用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后果已处处显露出来,保护性耕作课题组要求中国比国外更大量的施肥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应以国外为戒:仅以氮肥为例("科技文摘报"2000,11,12),氮元素是构成植物生命的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要素,但过多了却是一种污染元素。在空气中到处都有氮,但是这些气态氮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而需要经过微生物的加工,把氮转化成作物可直接吸收的速效养分。在免耕法的土壤上,好气性微生物被抑制了,这种速效养分不能由微生物来供应,而被化肥取代了。?

空气中的氮与汽车、发电厂中释放出来的氮化物加在一起,比氮元素含量的数量约多一倍。马萨诸塞州一家海洋生物实验室的员梅利洛说,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太多。问题不在于制造了多少化肥,而在于这些化肥都到哪儿去了。"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散布到环境中,能够进入人类不希望它散布的地方。"世界上出现的致命"蓝色婴儿病症"追溯渊源,就是农民施用田间的化肥,一多半没有被作物利用,而渗透到地下水中,然后再循环到空气中或通过小溪流入湖泊,在特殊的情况下,过量的氮(硝酸盐)污染了水源。饮用这种水,其中的氮化物能够在婴儿的血液中取代氧的位置而使儿童患上这种病。?
康奈尔生物学家豪沃斯认为,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发生的被过量氮污染的水可能流入大海,而使浅海水域海藻受刺激迅速生长,这些海藻死亡和分解时会消耗氧,会使鱼类因缺氧而死亡,大量的农田水都汇集在密西西比河,那里受到的损坏是非常严重的。在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氮污染制造了一个大约二万平方公里的污染区,这比整个新泽西州的面积都大,使那里许多比较高等的生物由于氮污染而不复存在了。他还认为2/3的美国沿海水域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氮污染带来的损害。而地面上的生物也同样受到威胁,液体化肥从农田中蒸发,在天空与排气管和烟囱排出的氮化物汇合在一起,随风飘流形成酸雨和灰尘降落在地面上污染环境。?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波士顿郊外的哈佛森林研究所把"氮污染对树木的影响"列为主要的研究课题。研究森林的外国学者阿伯尔认为,植物没有吸收的多余的氮大多依附在土壤中的矿物质中,使这些矿物质不能被树木的根所吸收。这个区域的树木得到的氮很多,相当于由于空气污染而沉降的氮的20倍。有证据显示,甚至比较少的氮,比酸雨和烟尘带来的还少的氮,就足以对森林造成微妙的伤害。因此阿伯尔说,所以这就是一个警告,如果我们不关心对氮污染的控制,这些潜在的危害是存在的。?

美国中部另一位生态学家蒂尔曼在研究氮污染对当地草原的影响时,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感到震惊,他说只需要明尼苏达州大气中每年排出的这些氮,这样年复一年,20年后就足以使我们试验场的大约30%草原植物物种消失。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当地的草像其它许多植物一样,已经适应了低营养的环境,不能利用土壤中过量的氮,而那些能够利用这些氮的植物,象从欧洲移植过来的一种草就会趁机迅速生长蔓延,完全取代本地草,这是渐渐侵蚀动、植物的多样性,这可能是氮污染的最严重后果。蒂尔曼说,要想保留美国土地上的生物多样性,美国的工厂、农场就必须减少氮污染。?

可见,推广美其名曰"保护性耕作",实质是推广破坏农田生态环境非常严重的免耕法,这不是把中国农业引向穷途末路吗?!?

六、正视 爱我中华?

世人皆知,古代东方出现与大河有密切关系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尼罗河的埃及、有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古巴比伦、有恒河和印度河的印度、有黄河和长江的中国。水是生命之源,有水才有生命,才有农业,才有畜牧,才有人类的文明和发达。农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这里只从自然条件去看四大文明古国。?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是古代东方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尼罗河由南向北流入地中海,每年6-10月定期泛滥,造成沿岸一片肥沃的淤泥,因此,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埃及文化乃是尼罗河的恩赐,埃及是尼罗河的儿女(见《世界文明史》)。?

巴比伦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土耳其的亚美尼亚高原,平行流入波斯湾。两河流域是古代东方阶级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在两河流域当山上的积雪融化和春雨连绵时,底格里斯河在三月中旬泛滥,到五月初其水位达到最高,幼发拉底河则在三月末泛滥,水位逐渐上升直到九月还不下降,这使大量积水有流到两岸的可能。正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定期泛滥淤积出广垠的沃土,并灌溉着土地,养育了巴比伦的儿女,开创了古巴比伦的灿烂文明。往昔繁盛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现在却是无垠的沙漠、沼泽和已被烈日晒焦了的田野,这里已很难看到阿拉伯人的小村庄,到处有古代水渠和巨大土岗的残迹,不少古城遗址带着它永久的神秘,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在这里曾有过极其古老的文明。现在的古巴比伦地区好像只有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夏季气温很高几乎把一切植物都晒焦了,而冬天各地又都下着霪雨。从人工灌溉被废弃时起,冬天是水的海洋,夏天是砂的海洋,这两种现象相互交替在两河流域已经有许多世纪了。(见《古代东方史》)?

印度的恒河、印度河均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印度河西流到阿拉伯河海,恒河东流到孟加拉湾。印度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北部是印度河水灌溉,东部平原由恒河水灌溉。这两条大河均发源于喜马拉雅山,水源是融化的积雪。孟加拉湾地区的热带雨水则流入恒河,恒河的水位4月末开始上涨,6月达到最高(10多天),直到10月河水才退回河床,因而在恒河两岸边的田野里留下肥沃的淤泥。(见《古代东方史》)? 中国大学排名

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就从这里发源。(见《世界文明史》)中国没有其他三国那样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无论哪条大河的泛滥也不能给中国三级台阶式的地势地貌以污泥灌溉培肥。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分布在时间和地区上极不平衡: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占全国80%以上,而耕地不足40%;黄、淮、海流域径流量约占7%以上,耕地却占40%以上,北方缺水,南方多余的水白白流入大海。正是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我们的先民才创造了精耕细作这一可持续发展的农耕方式,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而持续发展至今的农业文明古国,这人间奇迹令多少人惊叹不已,并发人深思。曾在中国研究了30多年中国农学的日本农学博士村越信夫说:"中国的农学是深奥的,它是一部家学,可望而不可及"。?

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囊括了世界上各种类型的风土条件。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数千年精耕细作的经验和"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对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都有借鉴意义。中国独特的三角犁铧、经久不衰的精耕细作,是中国五千年农耕史的深厚文化底蕴。面对历史的辉煌,我们不能骄傲自大,看着现时的落后状态,我们也决不能妄自菲薄。对国外技术的引进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审慎对待,决不能照搬国外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免耕法。个别人可以不敬重祖宗,但不允许用错误的导向篡改历史,辱没祖宗在农业上的丰功伟绩,而把中国农业引向歧途。对中国的优良传统应与时俱进,继承、改革、发扬和光大。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爱我中华。
    上一篇:我国手工棉纺织业为什么长期停留在家庭手工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