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河源经济发展成就“105”回眸
跨入新世纪,河源经济社会进入1个新的发展时期,“105”期间写下了继往开来的新篇章。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106大和106届5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力打造“4个河源”特别是“后发河源”,聚精会神搞建设,同心协力谋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呈现“总量扩张、结构改善、质量提高、后劲增强”的良性运行态势,“后发河源”已显端倪。我市“105”时期实现了由农业阶段向初级工业化阶段转变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01个5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05”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105”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第1个5年计划,也是河源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难最重、经受考验最多的1个时期。5年来,我们积极应对“非典”疫情、40年1遇旱灾、百年1遇特大洪灾、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加入WTO以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与混合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加快市直和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市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得到显著增强,市场内生机制逐步成为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全市国民经济总体呈现高投入、高增长、高效益的“3高”发展态势,多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水平。
(1)综合实力在加快发展中实现新提升。“105”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在较高增长平台上形成了高开高走、逐步提升的运行轨迹,总体发展速度比“95”时期明显加快。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0.13亿元(比“105”计划目标增加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3%,增速创建市以来最高水平,“105”期间年均增长16.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4个百分点,比“105”计划目标提高3.3个百分点,比“95”期间年均增速高出5.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95”期末的3033元增加到6606元,5年年均增长15.1%,比“105”计划目标增加1591元,提高3.1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财税增速稳居全省各市首位。2005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1般预算收入8.52亿元,增速达到41.5%,增速创“95”以来新高,稳居全省地级以上市首位(2004、2005年两连冠);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比上年增加了2.66亿元,当年增量比2000年全年财政收入仍多0.11亿元,5年年均增长29.6%,比计划目标增加2.52亿元,提高10.6个百分点;全市5个县的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在全省享受1般性转移支付补助的67个县(市、区)中的排位连续两年领先,分别排第1、2、3、6、15位(2004年为1、3、4、5、8位);人均财政收入达到281元,比2000年的89元增加了192元;财政支出保重点,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1般预算支出36.85亿元,增长23.0%,增支幅度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主要是为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工业园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农业、社会保障、科技、救灾复产等的支出所致。2005年全市累计实现国、地税收入17.18亿元,比上年增长50.7%,增速创建市以来最高水平,稳居全省各市首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运行质量在产业升级中得到新改善。5年来,我市着力加大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力度,努力培植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强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特色优势,全市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继续改善,整体运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体现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综合性指标──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逐年稳步提高的态势,2005年达到4.26%,比 “95”期末提高1.33个百分点;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食品饮料、矿冶、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材、生物制药等7大支柱产业初具雏形,2005年7大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2.6亿元)的比重达7成多;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66.7%,比2000年提高76.3个百分点,“105”期间年均提高15.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164.35亿元、利税总额达18.06亿元,利润总额达10.5亿元,分别相当于2000年的4.8倍、7.3倍和42.9倍,5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36.8 %、48.8%和112.1%。
(3)经济结构在调整优化中呈现新格局。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和运行质量的改善,我市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等也发生了积极而显著的变化,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更趋巩固,第3产业呈现出传统行业不断提升、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1。“105”期间,全市3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4.8:24.1:41.1调整为2005年的21.5:38.9:39.6,第1产业占比下降13.3个百分点,第2产业占比提高了14.8个百分点,年均提升近3个百分点,2产占比从2003年起首次超过1产,产业结构类型由ⅡⅢⅠ型转变为ⅢⅡⅠ型。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14.44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增速创历史新高。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8.7%提高到2005年的31.0%,提升12.3个百分点。“105”时期实现了我市经济由农业阶段向初级工业化阶段的历史性转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氛围更趋浓厚,国资、民资、外资3足鼎立,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比翼齐飞的多元经济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中,国有、集体经济比重为14.5 %,比“95”期末下降了12.4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经济比重为43.7%,比“95”期末提高了10.4个百分点;股份制经济比重为36.3%,比“95”期末提高了11.2个百分点。
(4)有效投入在项目推进中得到新增长。“105”期间,我市始终将扩大有效投入作为促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水平、增强竞争实力的“牛鼻子”工程,大力推进交通、能源、通讯、水利、城镇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积极打造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发展硬环境,集中精力抓好1批工业、商贸流通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以及文教体育业等领域重点项目的推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空前扩大。2005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10.51亿元,“105”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21.63 亿元,分别相当于“85”、“95”时期的5.1倍和2.8倍。“105”期间年均增长33.0%。工业技术改造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全市更新改造投资额达1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倍,“105”期间年均增长25.9%,全市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2.38亿元, 比上年增长55.4%,比全社会投资增速高出16.6个百分点。2005年,工业投资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达到43.5%,比“95”期末提高了23 个百分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105”期间,我市集中力量建设了1大批重点项目,开创了我市历史上投资最大、建成项目和新增项目最多的辉煌时期。2005年全市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达204个,年投资总额在5千万~1亿元之间的项目30个,年投资总额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8个。重点项目建设逐年推进,“1区6园”、东环路、市体育馆、临江东江大桥、220KV塔岭输变电工程、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1期)等1批重点工程和1批市政道路改造工程如期完成,为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5)民营经济在创新机制中彰显新活力。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退民进”速度加快。“105”以来,我市坚持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着力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宽松的发展环境,全市民营企业自主创业热情高涨,经营规模和整体实力连年跨上新的台阶,日益成为引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截止2005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4.33万户,私营企业达2590户,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达55.26亿元,个体、私营从业人员达9.86万人,分别比“95”期末增长14.3%、2.77倍、6.1倍和23.9%。2005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43%;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在全市税收总额中所占比重达17.4%,民营企业已经在全市就业、税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6)对外开放在创优环境中取得新成效。5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发展新机遇,坚持开放型经济的龙头地位,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举的对外开放战略,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105”期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7.53亿美元,是建市之初至“95”期末的1.2倍,5年平均增长16.2%。2005年末,全市实有内联企业507家,当年到位资金7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3.7%和89.6%。对外开放步伐加快。“105”时期以来,我市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改善出口环境,广泛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关系,对外开放逐步扩展,全市大开放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5.28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08倍,年均递增25.2%,其中出口总额2.9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27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