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念”是王龙溪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6)

2013-04-27 18:40
导读:凡与圣,只在一念转移之间。似手反覆,如人醉醒。迷之则成凡,悟之则证圣。迷亦是心,悟亦是心,但时节因缘有异耳。XXXIX 所谓“迷亦是心,悟亦是心

凡与圣,只在一念转移之间。似手反覆,如人醉醒。迷之则成凡,悟之则证圣。迷亦是心,悟亦是心,但时节因缘有异耳。XXXIX

所谓“迷亦是心,悟亦是心,但时节因缘有异耳”,就是指迷与悟都是念的表现,只不过迷是邪念、欲念作祟,悟是正念、本念做主。而在这一念转移之间,人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便发生了极大的不同,正所谓“迷之则成凡,悟之则证圣”。而对于先天正心之学与后天诚意之学在一念工夫中的统一,龙溪在《水西别言》中有明确的表示:

千古圣学,只从一念灵明识取。只此便是入圣真脉路。当下保此一念灵明,便是学;以此触发感通,便是教。随事不昧此一念灵明,谓之格物;不欺此一念灵明,谓之诚意;一念廓然,无有一毫固必之私,谓之正心。直造先天羲皇,更无别路。此是易简直截根源,知此谓之知道,见此谓之见易,千圣之密藏也。XL

而在应和蔡汝楠(字子木,号白石,1516-1565)的《次白石年兄青原论学韵》一诗中,龙溪同样对作为良知端倪的一念工夫作出了形象的描述:

合辟生往来,一念自昭彻。念中本无念,已发即未发。妄念斯为失,克念斯谓得。此念无动静,往来同日月。XLI

当然,龙溪对于一念之微的强调,有时会更多地倾向于作为正念、本念与几来说,尤其是将一念关联于“独知”、“灵明”而言时更是如此。这不仅由于先天正心之学毕竟在阳明工夫论所涵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反映了龙溪工夫论的特定取向,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在诚意工夫中,也必须首先回到良知心体本身,在把握到自身良知心体真实存有的前提下,诚意工夫才能够得以展开。意之所以能“诚”,仍然是依靠良知心体的力量。龙溪之所以念兹在兹地反复要求“信得良知及”,要求心体立根,正是因为对此有着高度的自觉。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Ec.cn)



注释:

I 如日本阳明学开创者中江藤树(1608-1648)所受的直接影响,恰恰并非阳明而是龙溪,而这对于日本阳明学的发展,实非无足轻重。参见楠本正继:《宋明时代儒学思想の研究》,广池学园出版部,1962年,页487。

II 参见彭国翔:“王龙溪的先天学及其定位”,《鹅湖学志》第二十一期,台北:东方人术研究基金会,1998年12月,页69-161。

III 王守仁:《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页50。

IV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页91,

V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页95-96。

VI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六。

VII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六《别曾见台漫语摘略》。

VIII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一。此书中有“不肖年已八十”的话,故可知该书作于龙溪八十岁时。

IX 同上。

X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七。

XI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四。

XII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一《天泉证道记》、卷二十《刑部陕西司员外郎特诏进阶朝列大夫致仕绪山钱君行状》。同样内容亦见《传习录下》,《王阳明年谱》。

XIII 参见彭国翔:“王龙溪的先天学及其定位”第三章与第四章,《鹅湖学志》第二十一期,页105-161。

XIV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五《竹堂会语》。

XV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四《留都会纪》。

XVI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六。

XVII 同上。

XVIII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五。

XIX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五《南雍诸友鸡鸣凭虚阁会语》。案:原文中未载何年,然姜宝、周怡于隆庆二年至三年分别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和司业,故南雍凭虚阁之会或在隆庆二三年间。

XX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三,页109。

XXI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六。

XXII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三。

XXIII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六。

XXIV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六。

XXV 参见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页363-369。

XXVI 冈田武彦也认为龙溪的“几”可以相当于陈白沙所说的“端倪把柄”,见氏著:《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吴光,钱明、屠承先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页111。

XXVII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页364。

XXVIII 牟先生其实敏锐地看到并指出良知心体对于诚意工夫之所以可能的根源与决定意义。所谓“说诚意是工夫底着落处,这只是说意之动是问题底所在,而解决问题底根据,即诚意所以可能底超越根据,却在良知”;以及“而致良知工夫所以可能之根据亦正在良知本身,并不是把良知空摆在那里而绕出去取一套外在的工夫以致那良知”。同上书,页278。只是牟先生不认为对良知心体本身可言工夫。

XXIX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八《江右王门学案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0月第1版,页397。

XXX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江右王门学案五》,页490。

XXXI 《坛经》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版本的文字表述也有诸多差异,本文所引据流通最广的元宗宝本。但不论各种版本,“无念”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有关《坛经》各种版本的演变,可参阅印顺:《中国禅宗史》第六章“坛经之成立及其演变”,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3月第1版,页237-280。

XXXII 此据牟宗三先生说。见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下册,台北:学生书局,1997年5月修订6版,页1044-1070。

XXXIII 神会:《神会和尚禅话录·坛语》,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版,页10。

XXXIV 参见劳思光:《史》三下,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页458。

XXXV 参见彭国翔:“王龙溪的先天学及其定位”第二章“无中生有”部分的论述,《鹅湖学志》第二十一期,页98-105。

XXXVI 参见印顺:《中国禅宗史》第八章第三节“无念”部分的讨论,页358-370。

XXXVII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一。

XXXVIII 有关龙溪“无中生有”的工夫论内涵,参见彭国翔:“王龙溪的先天学及其定位”第二章“无中生有”部分的论述,《鹅湖学志》第二十一期,页98-105。

XXXIX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二。

XL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六。

XLI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八。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上一篇: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理想追求。儒学是中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