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提要﹕本文旨在經由一宏觀的反思,以儒學(2)

2013-05-01 18:26
导读:另外,陸王學則是強調在其「心」之本體,「心」中含了一個道德實踐的發展動力,而此道德實踐的動力也就是道德實踐的法則,亦即「心即理」,這樣的

另外,陸王學則是強調在其「心」之本體,「心」中含了一個道德實踐的發展動力,而此道德實踐的動力也就是道德實踐的法則,亦即「心即理」,這樣的一個結構所強調的是——(陽明學)重點是從心的本體出發,將心的本體顯露出來,而引發出道德實踐的動力,並要求著我去把它(道德法則)實踐出來,所以要致良知於事事物物之上。;

總結來說,宋明理學是從一個「超越的形式性原則」,發展到一個「內在主體性原則」,而這個內在主體性原則再往前進一步地發展,就發展到一個「純粹意向性的原則」,這也是從朱子學到陽明學再到劉蕺山學的一貫發展。另外,這樣的展開,劉蕺山代表了一個重要的轉換點,一方面是歸顯於密,另一方面是走到整個生活世界上去,譬如(劉蕺山的學生)黃梨洲便主張走到整個生活世界上去(盈天地皆心也,盈天地皆氣也),也繼承了整個宋明理學的進一步發展。;

當代新儒學對於整個儒學心性論結構上,太強調於陽明學,而將其視為正宗;而陽明學之為正宗是以主體主義的正宗為正宗,也就是說,陽明學還隱含一個朝向意向性發展的路向,但是這個路向被忽略了。換言之,當代新儒學在牟先生的系統下,太強調「良知作為本體,而良知本體直接上溯道體」,在這個體系下強調良知本身能夠生天生地、神鬼神帝,能夠因此展開一個道德實踐的動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力。總而言之,因為它那主體主義跟本質主義的傾向太強了,這一點是我不贊同的。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認為應該從劉蕺山到黃梨洲,以及同一年代的王夫之,非常注重的「人存在的歷史性」出發,其與「本心」和「天理」的關係,我認為是更為可貴的,這也就是王船山(夫之)所強調的「理氣合一論」。「(陸王的)道德本心論」以及「(程朱的)超越形式原理的天理論」,基本上都是走向了「以心控身」的結構,到了王夫之,才是一個「身心一如」的結構。「身心一如」的結構比較接近最傳統儒學的原始結構,也就是陰陽和合的結構、回到易學的傳統結構。;

三、存有三態論﹕「存有的根源」、「存有的開顯」與「存有執定」;

牟先生最重要的理論建構是「兩層存有論」,其基本上是藉著《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的結構,來關連到康德哲學所開啟的「現象界」與「物自身界」,以強調我們的一心可以開出「執的存有論」跟「無執的存有論」。「執的存有論」指的是現象界的存有論,「無執的存有論」指的是物自身界的存有論。它有什麼樣的限制?第一個,有主體主義的傾向;第二個,太強化了人作為一個無限的神聖者的可能性,甚至是必然性,也就是通過心性修養工夫就可以去說它的實踐必然性,並通過實踐必然性而往上提,提到一個形式意義下的絕對必然性。因此,在這裡就可以看出非常強的獨斷色彩。;

然而,兩層存有論也自覺到其本身的限制,所以牟先生非常強調如何從智的直覺往下開,但是,康德學強調的是人只有感觸的直覺,而沒有智的直覺,牟先生卻以為人的一心可以開這二門,中國的儒學乃以智的直覺作為大宗。這麼一來,就使得感觸的直覺這一邊弱了,所以他強調要從智的直覺下開感觸的直覺,從道德的主體性下開知性的主體。他認為道德主體性是每一個人當下就可以朗現的,而朗現的時候,是無所不在,也因此造成了跨越,而導致出缺點,所以必須要由良知的自我坎陷開出知性主體,從原來通而為一的完整性開出對列格局。牟先生這樣的提法是有新意的,但這樣的新意是建立在他的一套詮釋系統下,依康德而言,智的直覺是只有上帝才有可能,牟先生的提法變成把人提到上帝的層次在下返到人間作為菩薩,作為現代化開出的可能。;

這樣的理解,我認為這是一套「高狂俊逸」的哲學系統,上提到天,再往下走出人間世界,而我認為這樣的一套詮釋方式是對應當時的時代,對應當時的存在意義危機。其實如果回到中國的傳統上,這樣的詮釋系統會受到很大的挑戰的。也就是說,中國文化傳統所強調的並不是以「本心」的概念作為核心性的概念﹔關於理、心、氣三個核心性概念,在我的理解上中國哲學的文化傳統是以「氣」最為優先的,這個「氣」指的是形上、形下通而為一的,強調的是生命性的原理原則。我認為整個儒學應該回到這樣一個以「氣」為核心所開顯出來的“三才”(天、地、人)傳統去說,『人生於天地之間』,是作為人理解這個世界,不管是nature world,或者是human world 這樣的一個起點。人是參贊於天地之間而生起的種種詮釋系統,從這裡去重新理解,其實是「道」造化了這世間,並不是人的本心體現了這個世間。什麼是「道」?是人參贊天地所形成的不可分的總體,就這總體的根源說「道」。因此當我們說「道」的時候,是天地萬物以及人通而為一的,不過人跟萬有所不同的是人具有靈性,具有參贊的能力,就人具有參贊的能力,這時候才具有存有的開顯,道的開顯的問題。;

氣是「對比於心物兩端而成的辯證性概念」,非一物質性的概念,它既是心又是物,既非心又非物,用唐先生的話就是「流行的存在,存在的流行」,它重視存在的歷史性,是一真情實感,是萬有一切跟人的互動。用馬丁‧布伯的話,它是「我與你」( I and Thou)那當下所顯露的,作為一總體性根源的時候,它是寂然不動的,即寂即感,感而遂通的,就其「寂然不動」我們說它是「道」,是「存有的根源」。而就其「感而遂通」,我們說它是「存有的開顯」,而存有的開顯必須走向整個知識系統的建立,這時候我說它是「存有的執定」,存有的執定是一對象化的活動,用王弼的話即「名以定形」,也就是說用話語的給出,使得對象化的對象成為一被決定的定象。以「氣」為核心概念,是朝這個角度去理解整個中國哲學的傳統,我以為這是更為適當的。;

「存有三態論」即存有的根源、存有的開顯、存有的執定。也可以說:從境識俱泯到境識俱起,從境識俱起而未分,到境識俱起而兩分,境識俱起而兩分的時候,就是以識執境。即從「存有的根源」到「存有的彰顯」,存有的根源是「寂然不動」,而存有的彰顯是「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或者是「感而遂通」,到存有的執定是「曲成萬物而不遺」。這是一個經由縱貫的創生到橫面的執定的發展過程。我以為「存有三態論」的結構是從牟先生的兩層存有論回到熊先生体用哲學的脈絡,進而再一步,回到王夫之哲學的脈絡。這是由《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再回到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並調適而上遂於道的傳統。;

上一篇:内容提要 :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佛化儒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