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孔子和孟子雖然不是絕對的反對戰爭,但是孔子和孟子並未提出他們周詳而系統的主張,像論語之中,孔子大都是把它當做施政的一個重要項目,譬如子貢問政,他答以「足食、足兵、民信之之矣。」之類的話,孟子在孟子一書中提到的仁者無敵,軍事上都是用仁政帶過去,像孟子告訴梁惠王︰
「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伐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孟子—梁惠王》怎樣才能行王道、仁政,孟子說︰
「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
又曰︰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虌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實行王道、仁政可以無敵於天下,人民用木棍就可以制服秦國、楚國的堅甲利兵,在戰國時代,那個兵連禍結,軍事規模和技術空前發達的時代,孟子的理論誠然崇高偉大,卻有不切實際之虞。(註七)荀子則是先秦儒者中對軍事正面提出理論的人(註八),也可以說是承襲孔孟軍事思想的核心原則,又能彌補其不足而與以創發的人。
二﹒荀子議兵篇的結構
荀子議兵篇總共分為十段,三大部份。
第一部份是荀子在趙孝成王的面前,和臨武君展開軍事大辯論,結果是荀子大獲全勝,趙孝成王和臨武君都俯首稱善,心悅誠服的受教於荀子。這個部份有五段,大意如下︰
臨武君和荀子分庭抗禮,他所秉持的理論權威是孫吳兵法,強調的重點是(一)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二)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行者變詐也,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其所從出;孫吳用之無敵於天下。荀子則答以:(一)凡用兵攻佔之本,在乎壹民。故善撫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二)荀子自謂其所言者為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指臨武君所貴者,乃權謀勢利也;所行,攻奪變詐也﹔諸侯之事也。荀子在孝成王和臨武君心服口服而誠意請教時,乃告之以王者諸侯強弱存亡之效,安危之勢。順其所請,再告以為將之道,和王者之軍制,使的軍事思想戰勝了兵家的變詐攻伐之道。
第二部份只有一段,是荀子的弟子陳囂對荀子提出質疑,既然荀子的軍事理論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為什麼還要參與戰爭呢?換句話說,也就是問為什麼儒家不放棄戰爭,因為戰爭一爆發,免不了就是殺人與爭奪。荀子則回答說,仁者愛人,因為愛人所以厭惡別人的害人,義者循理,因為循理,所以厭惡別人擾亂理法,所以仁者用兵是為了禁暴除害,不是為了爭奪和殺人。也就是說荀子反對絕對的和平主義。
第三部份有五段,是荀子回答弟子李斯的質疑,秦國四世有勝,兵強海內,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已。李斯以國際上的現實為準,舉出秦國為例,質疑荀子的仁義之兵。李斯可以說是一個現實主義者,而荀子堅持的理想主義,故當面駁斥李斯的言論,指出秦國雖然四世有勝,卻常常恐怕天下之一合而軋己,是所謂的末世之兵,根本沒有本統,然後剴切曉以大義,讓李斯知道何為王者的兼人之術,肯定禮者才是真正的強國之本,威行之道,由之可以得天下,不由所以隕社稷。從這裡我們看出,當後代的學者指責荀子說,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這是不公允的。(註九)
三.荀子的軍事哲學
荀子在議兵篇之中,有系統的把儒家的軍事思想,條分縷析的講述出來。
(一)論王者強弱存亡之效︰
荀子認為王者之兵,將帥乃末事也,王者諸侯強弱存亡之效,安危之勢才是最重要的,他說︰
甲.強弱之本︰君賢者其國治,君不能者其國亂;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治者強,亂者弱,是強弱之本也。
荀子認為國家的強弱,它的根本,不是軍事,而是賢能的國君,他能隆禮貴義,使國治兵強,這才是強弱的根本。
乙﹒強弱之常︰1.上足仰則下可用也,上不仰則下不可用也。下可用則強,下不可用則弱,是強弱之常。
2.好士者強,不好士者弱;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賞重者強,賞輕者弱;刑威者強,刑侮者弱;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強,械用兵革窳苦不便利者弱;重用兵者強,輕用兵者弱;權出一者強,權出二者弱,是強弱之常也。
荀子認為國家強弱的常道,是在上位者足以被仰仗依靠,而在下位者可以被重用;再加上在上位者能夠好士、愛民、政令信、民齊、賞重、刑威、權力集中而不分散,是國家強盛之常道,反之,國家必弱也。
丙.強弱之效:荀子在分析強弱之效的時候,把天下的軍隊分為:盜兵和和齊之兵。盜兵包括亡國之兵、危國之兵、銳士之兵;和齊之兵,包括霸者的節制之兵和王者之兵,茲詳述如下:
1﹒盜兵的分類
﹙1﹚亡國之兵:荀子說:「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得賜贖錙金,無本賞矣。是事小敵毳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渙焉離耳!若飛鳥焉,傾側反覆無日,是亡國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賃市傭而戰之幾矣。」
荀子認為齊國的軍隊,好像是在市場上,僱人去打仗那樣,差不了多少。砍殺幾個人頭,就得多少錢,沒有本賞,那麼當敵人小而弱的時後,還有用,當敵人強大而堅強的時候,為了自己保命的利益,一定渙然奔逃,聚散反覆像飛鳥一樣,這是最弱的兵,叫亡國之兵。
﹙2﹚危國之兵:荀子說:「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軸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是故地雖大而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
荀子認為,魏國的軍隊是危國之兵,以程度來取用,穿上三屬之甲,拿著十二石的強弩,背著箭袋,裝著五十枝箭,帶著頭盔,身懷利劍和戈,帶三天的糧食,從早上到中午,要行走百里,若是通過測試,就復其戶,不傜役,給予田宅便利,幾年之後,筋力衰弱也不能奪去他的優遇,再選擇也不容易周遍。那麼,雖然地很大,但是國家的稅收卻很少,這是危國之兵。
﹙3﹚銳士之兵:荀子說,秦人其生民也狹隘,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勢,隱之以隘;忸之以慶賞,鮂之以刑罰;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鬥無由也。隘而用之,得而後功之,功賞相長也;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眾強長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