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前言 荀子是繼、孟子之後的一個大儒,在先秦時(4)

2013-05-02 18:07
导读:荀子在這一段,比較特殊的觀念就是「人師」,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篇上二四節)是屬於上的觀念,但是荀子從軍事上來立論,征服

荀子在這一段,比較特殊的觀念就是「人師」,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篇上二四節)是屬於上的觀念,但是荀子從軍事上來立論,征服敵國,殺賊誅亂,使敵國之百姓,不但不產生仇恨報復之心,反而莫不趨使而安樂之,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四海之內若一家,用軍事的手段,達到教育的目標,號稱「人師」,這是儒家的軍事思想的一個特色,和孫子兵法等兵家的論點差異慎甚大。孫子論兵直言兵者詭道也,他說︰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荀子論兵以人師為原則,他會嚴厲的批判以詭道立論的兵家,誠良有以也。



(四)為甚麼不反戰?

荀子論兵以仁義為本,在軍事上還提出「人師」的概念,他的學生就以此提出質疑,既然如此為何不反戰,陳囂曰︰

「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禮,然則又何以兵為?」

荀子不像墨子那樣的主張「非攻」,而是在反戰的和平,和侵略的戰爭中取得一個中庸之道,取得一個中庸之道,並提出理論來為儒者辯護:

1.戰爭是為了禁暴除害:

荀子說:

「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禮,循禮故惡人之亂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

2.兵不血刃:

荀子說:

「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雨之降,莫不說喜。是以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武王伐紂,此四帝兩王,皆以其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德盛於此,施及四極。」

這就是儒家絕不答應放棄武力的原因。從伯夷﹑叔齊的觀演點來看,這是以暴易暴,(註十)但是儒者卻堅持這是仁義之兵,是禁暴除害,而且可以達到兵不血刃的地步,近悅遠來,四海若一家。

(五)荀子對秦國軍隊的批判

李斯是荀子的門下中,相當著名的人物,他對荀子的仁義之兵提出質疑:

「秦二世有勝,兵強海內,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已!」

針對荀子主張的仁義之兵,李斯以現實的國際情勢予以反駁,荀子則義正辭嚴的斥責自己的學生:

「非女所知也,女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謂便者,大便之便也。」

李斯認為秦國只是便宜從事,就能兵強海內,威行諸侯,荀子則指出李斯所謂的便宜從事,其實是不便之便,只有仁義之兵才是大便之便,接著荀子就為這個學生的大哉問,發表了批判性和建設性的意見:

1.秦國是末世之兵:

「彼仁義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則民親其上,樂其君,而輕為之死。故曰:凡在軍將率末事也。秦四世有勝,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此所謂末世之兵,未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有本統也。故湯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鳴條之時也;武王之誅紂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後勝之也,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謂仁義之兵也。今女不求之於本而索之於,此世之所以亂也。」

荀子責備李斯,只知被秦國累世的軍事勝利所迷惑,不知秦國的軍功愈多,愈恐懼天下各國,聯合起來作軍事的報復,這是末世之兵;李斯受儒者的,卻捨本而逐末,荀子毫不含糊的說:

此世之所以亂也。但是並沒有把李斯逐出門牆,可知荀子作為儒者的立場堅定,作為一個老師的立場卻頗為包容,允許他們提出尖銳的問題來互相討論,他的包容卻成為他日後的罪名之一,這是不盡公允的,諺語說: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卻不能強迫馬喝水,荀子正是面臨了這種困境,然而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似乎可以看到荀子對學生自由意志的尊重,和內心無可奈何的悲哀。(註十一)或者荀卿必須把李斯列為叛徒,才能避免他在歷史上的罪名?(註十二)

2.禮才是強國之本,功名之總:

不但國君們傾心於強國、軍功、統一天下,自己培育出來的傑出的學生也是如此,荀子乃嚴正明白的說︰

「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殞社稷也。」

面對時代的潮流,荀子就順應的說,只有禮才是強國的根本,功名的總要,王公想要得天下,一定要經過禮,否則連社稷都會悔滅的。

3.兵強非勝利之道:

「故堅甲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鞳如金石,宛鉅鐵鎡,慘如蜂蠆,輕利剽遫,卒如飄風;然而兵殆於垂沙,唐蔑死。莊矯起,楚分而為三四,是豈無堅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也。」

荀子打破世人對武力的迷思,那些堅甲利兵、高城深池、嚴令繁刑根本不足以依靠,不由正道,還是會被廢棄,他以楚國為例來證明之。

4.賞慶刑罰勢詐不足以盡人之力:

「凡人之動也,為慶賞為之,則見害傷焉止矣。故賞慶刑罰勢詐不足以盡人之力,致人之死,為人主上者也,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無禮義忠信,焉慮卒用賞慶刑罰勢詐除隘其下,獲其功用而已矣,大寇則至,使之持危城則必叛,遇敵處戰則必北,勞苦煩辱則必奔,霍焉離耳,下反制其上。故賞慶刑罰勢詐之為道者,傭徒粥賣之道也,不足以合大眾,美國家;故古之人羞而不道也。」

荀子說:用賞罰勢詐去威脅利誘,是沒有用的,軍民沒有禮義忠信,那麼強大的敵人來了,叫他們守危城就會叛變,和強敵接戰就會敗北,勞苦煩辱就會奔竄流亡,甚至會反過,控制長上,這種自利的心好像是市場買賣的商業行為,無法凝聚人民,美化國家,荀子以之為羞恥,根本不想提及。但是這卻是戰國時代相當盛行的思想和作風,荀子擇善固執,然而也和時代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

(六)荀子論大化至一之道:

1.大化至一

「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禮義以道之,致忠信以愛之,尚賢使能以次之,爵服慶賞以申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齊之;長養之,如保赤子。政令以定,風俗以一,有離俗不順其上,則百姓莫不敦惡,莫不毒孽,若袚不祥;然後刑於是起矣,是大刑之所加也,辱孰大焉。……然後百姓曉然皆知修上之法,像上之志而安樂之,於是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積禮義尊,百姓莫不貴敬,莫不親譽,然後賞於是起矣,……故民歸之如流水,所存者神,所為者化而順,暴悍勇力之屬為之化而愿,旁辟曲私之屬為之化而公,矜糾收繚之屬為之化而調,夫是之謂大化至一。」

上一篇:[提要] 日常生活的角色是我们生来就自然地承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