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荀子認為秦國之兵是銳卒。秦國生養人民很狹隘窮蹙,但使役人民卻很酷烈,用威勢去劫迫,用窮蹙使痛苦;使人民習於得到慶賞,迫之以刑罰;使在下的人民想要求利益於在上的,除了戰鬥再也沒有其它的路了。窮蹙他而後來用他,得勝然後賞功,使功賞互相增長,獲得五甲首就可以役隸鄉里中的五家,這是最能使兵眾維持強大而持久的方法,增多了土地的征服和稅收,所以四世有功,不是佼倖,是理當如此。荀子對秦軍有一番客觀的分析和評價,他的戰勝掠地,國富兵強,是有一套切實有效的制度,所以四世有功,但是役使人民酷烈,威脅利誘,驅民於鬥,鄙陋無文,缺少聖王之禮樂教化。
荀子把以上的軍隊皆稱之為盜兵,荀子說:「若夫招近募選,隆勢詐,尚功利之兵,則勝不勝無常,代翕代張代存代亡相為雌雄耳矣﹗夫是之謂盜兵,君子不由也。故齊之田單,楚之莊礄,秦之衛鞅,燕之繆蟣,是皆世俗之所謂善用兵者也,是其巧拙強弱則未有以相君也,若其道一也,未及和齊也;掎契司詐,權謀傾覆,未免盜兵也。」
世俗人所謂的善於用兵者,像齊國的田單、楚國的莊礄、秦國的商鞅、燕國的繆蟣等人在荀子的評價中,竟然都變成了「盜兵」。荀子雖然說秦軍是銳士之兵,但是看荀子對商鞅的評價,可以知道秦軍也是未免為盜兵也。所以荀子的客觀評價,和主觀的道德判斷,都是毫不含糊的。
2.和齊之兵:荀子說:「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義,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兼是數國者,皆干賞蹈利之兵也,傭徒鬻賣之道也,未有貴上安制綦節之理也,諸侯有能微妙之以節,則作而兼殆之耳﹗故招近募選,隆勢詐尚功利,是漸之也;禮義教化是齊之也。故以詐遇詐,猶有巧拙焉;以詐遇齊,譬之猶以錐刀墮太山也,非天下之愚人莫敢試。故王者之兵不試,湯武之誅桀紂,拱揖指麾,而彊暴之國莫不趨使,誅桀紂若誅獨夫,故泰誓曰:『獨夫紂。』此之謂也。故兵大齊則制天下,小齊則制鄰敵……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句踐是皆和齊之兵也,可謂入其域矣,然而未有本統也,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是強弱之效也。」荀子把湯武的仁義之兵,和春秋時代的霸主之兵,皆列為和齊之兵,但是以王者之兵為理想,霸者之兵雖然也進入和齊之兵的領域,卻是沒有本統,因此可以霸而不可以王,這是荀子尊王而不黜霸的理念,在此表現出來。(二)為將之道:
當孝成王和臨武君請問荀子王者之兵設何道,荀子告以凡在大王,將帥末事也,然而不論守城或攻戰,運籌帷幄或決勝千里,領導作戰還是非靠將帥不可,荀子還是先秦中,正式提出為將之道的人。他說:
1.六術:「知莫大乎棄疑,行莫大乎無過,事莫大乎無悔,事至無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故制號政令欲嚴以威;慶賞刑罰欲必以信;處舍收藏欲周以固;徙舉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窺敵觀變欲潛以深,欲伍以參;遇敵決戰必道吾所明,無道吾所疑;夫是之謂六術。」
孫子兵法始計篇云:「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荀子則以知棄疑,行無過,事無悔,成不可必為原則而提出六術,以此為將領的基本守則。
2.五權:「無欲將而惡廢,無急勝而忘敗,無威內而輕外,無見其利而不顧其害,凡慮事欲孰而用財欲泰,夫是之謂五權。」
荀子提出五種權衡的原則,不可貪求將領的高位,而厭惡被主上辭退,這樣才不會有戀棧之心,能以正道來進退出處。不要急於求勝而忘記失敗;不要施威於內而輕於外;不要見其利而不顧其害;凡是慮事要精審;用才行賞要寬侈。這五件事要仔細的衡量,才不會失其輕重,而能各得其宜。
3.三至:「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謂三至。」
孫子兵法九變篇云:「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君命有所不受。」荀子則謂之:三至。可殺而不可使他處於不完善的地位,可殺而不能使他攻擊不能得勝的敵人。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抗命,其實是效忠君王,使其立於不敗之地。如果遇到昏君要以抗命罪制裁之,那就無可奈何了。
4.至臣:「凡受命於主而行三軍,三軍既定,百官得序,群物皆正,則主不能喜,敵不能怒,夫是之謂至臣。」
孫子兵法火攻篇云:「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荀子和孫子都主張戰爭時,喜怒的情緒化反應,必須去除,換句話說必須非常的理智來從事戰鬥,不過荀子的思考是以仁義之兵為原則,而孫子則是完全以利益為依歸,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雙方的目標在安國全軍的目標上是一致的,荀子以之為至臣,而孫子則以之為良將。
5.五無壙︰荀子提出敬字,認為如果能夠慎行六術、五權、三至,而處之以恭敬無曠,則可以成為天下之將,而通於神明,荀子說︰「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故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計勝欲則從,慾勝計則凶,戰如守,行如戰,有功如幸。敬謀無壙,敬事無壙,敬吏無曠,敬眾無壙,敬敵無壙,夫是之謂五無壙。」
荀子把天下之將,當成為將之道的極致,提出一個敬字,用敬字來戰勝人類的惰性,謹慎思慮始終如一,則大吉,怠惰勝過敬謹則滅,計策勝過利欲則吉,利欲勝過計策則凶。敬謀到無限,敬事到無限,敬吏到無限,敬眾到無限,敬敵到無限,這五件事都能敬謹到無限,而能貫徹始終,荀子說這種將領就通於神明了。這是荀子心目中理想的將軍的典型。
(三)王者之軍制︰所謂王者之軍制,荀子列出一些原則如下︰
1.將死鼓,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
2.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順命為上,有功次之﹔令不進而進,猶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
3.人師︰不殺老弱,不獵禾稼,服者不擒,格者不捨,奔命者不獲。凡誅非誅其百姓也,誅其亂百姓者也﹔百姓有扞其賊,則是亦賊。以故順刃者生,蘇刃者死,奔命者貢。微子開封於宋,曹觸龍斷於軍,殷之服民所以養生之者也無異周人﹔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無幽間辟陋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四海之內若壹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
4.王者有誅而無戰,城守不攻,兵革不擊。上下相喜則慶之。不屠城,不潛軍,不留眾,師不越時,故亂者樂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