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儒者認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荀子的軍事思想也是以務本為首要,在軍事上的刑賞之前,主張要先厚德音,明禮義,致忠信,尚賢使能,爵服慶賞,時事輕任,如保赤子,然後政令定,風俗一,百姓風行草偃,此時再施以刑賞之道,則百姓如流水歸之,所為者化,所存者神,感化一切的人民而能調節頑劣暴戾之屬,這就是大化至一,以德行教育,配合政令的推行,則軍事賞罰,攻城野戰,如水到而渠成。
2.兼人三術:
如何擴充自己的勢力去兼併他人,這是孔孟所不願討論的議題,荀子為適應時代的趨勢,以君子坦蕩蕩的態度去討論它,以德為尊,因勢而利導之,荀子說:
「凡兼人者有三術: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間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彼貴我名聲,美我德行,欲為我民,故辟門除涂,以迎吾入,因其民,襲其處,而百姓皆安;立法施令莫不順比;是故得地而權瀰重,兼人而兵愈強,是以德兼人者也。非貴我名聲也,非美我德行也,彼畏我威,劫我勢,故民雖有離心,不敢有畔慮,若是則戎甲愈眾,奉養必費;是故得地而權彌輕,兼人而兵愈弱,是以力兼人者也。非貴我名聲,非美我德行也,用貧求富,用饑求飽,虛腹張口,來歸我食,若是則必發夫掌窌之粟以食之,委之財貨以富之,立良有司以接之,已期三年,然後民可信也;是故得地而權彌輕,兼人而國愈貧,是以富兼人者也。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貧。古今一也。」
戰國時代的君王,大都懷有大一統的雄心壯志,換句話說,也就是懷有兼併他國的野心,荀子諄諄善誘的提出兼併他國的三種方法,王者以德兼人,得地而權愈重,兼人而兵愈強;霸者以力兼人,得地而權愈輕,兼人而兵愈弱;富者兼人以財,得地而權愈輕,兼人而國愈貧;因此以力兼人者,和以富兼人者,相形之下就應能知所去就。這是荀子對時代所做的震聾發聵的德音,可惜的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3.兼併容易,堅凝難:
荀子說:一般人以為兼併他國是很難的,其實兼凝才是真正的難,他說:
「兼併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齊能併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奪之。燕能併齊,而不能凝也,故田單奪之,韓之上地,方數百里,完全富足而趨趙,趙不能凝也,故秦奪之。故能併之而不能凝則必奪,不能併之又不能凝其有則必亡。」
侵略別的國家,荀子以為,其實並不難,把征服的國家凝聚起來,讓他們能安居樂業,循仁蹈義,忠君孝友才是不容易的事,否則像燕國併了齊國,費了重大的國力,不能凝聚之,結果是一場空,最後還是被齊國的田單奪走了。韓國的上地,完整而富足的歸予趙國,趙國不能凝聚之,結果被秦國奪走了。所以凝聚一個國家比兼併一個國家更形重要。
4.大凝之道:
荀子認為,只有王道才能堅凝之,否則徒勞其功而已。荀子曰:「能凝之則必能并之矣,得之則凝,兼併無強。古者湯以薄,武王以滈,皆百里之地也,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無它故焉,能凝之也。故凝士以禮,凝民以政;禮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謂大凝。以守則固以征則強,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李斯對秦國壯盛的軍功,頗有傾倒之意,荀卿到此已經很清楚的把秦國的下場剴切的剖析,而迷信武力,羨慕功名,欲以威行霸道者,實宜清醒;然而醉心於霸道的國君和臣子們都是迷途而不知返。
結論
荀子的軍事哲學,王者的大凝之道,系統井然有序,綱舉目張。首先把國際上的軍隊分類:一.盜兵,包括有亡國之兵、危國之兵、銳士之兵;二.和齊之兵,而和齊之兵包括霸主的節制之兵和王者之兵。以王者之兵為理想,霸者之兵雖和齊而未有本統,次之。對於為將之道則提出:六術、五權、三至、至臣、五無壙的原則。再於王者之軍制做詳細的說明。至於儒者強調仁義之兵,又為何不反戰,提出詳細的辯護。秦國的戰功彪炳,威行天下,震撼人心,最足以欺愚惑眾,也是仁義之兵的強烈反諷,荀子以道德的勇氣,和哲學的智慧,予以評鑑,秦國乃是末世之兵,只有禮才是強國之本,功名之總,而秦國根本不具足,只知用慶賞刑罰勢詐,其實根本不足以盡人之力,唯有禮義德音才能使百姓大化至一,而兼人三術,僅有以德兼人,才是可長可久,以力兼人,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和以富兼人,皆非長久之計,凝士以禮,凝民以政,方為王者的大凝之道。王者的大凝之道,幾千年來,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若能落實在現代化的台灣,融合西洋的憲政,實現主權在民的真正的王道,當能在廿一世紀不遠的將來再現光芒,或許這就是台灣儒學在整個社會已達成民主化和科技化之後的新使命吧!(附注)
註一:同樣的例子,亦見於左傳哀公十一年:孔文子之將攻太叔,訪於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甲兵之事,未嘗聞之也。」,孔穎達正義云:正因孔文子非禮欲於國內用兵故也。
註二:見於左傳魯定公十年。
註三:論語述而篇:「子所慎:齋、戰、疾。」
註四:耶穌主張「愛你的敵人。」,用愛來消除仇恨,認為仇恨不能消除仇恨,他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給他打。」(馬太福音弟五章三十九)「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居,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的仇敵,詛咒你的人,要為他祝福;恨你的人,你要幫助他;迫害你的人,你要為他祈禱。」(馬太福音第五章四十三)
耶穌主張「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二十一)把、軍事都排除在外。
釋迦牟尼佛在面臨祖國即將被滅的時後,仍然沒有主張以剎帝利種的身份,以王儲的立場興兵保衛父母之國,而堅持用慈愛說理感化的方式去勸阻敵軍,不採用戰爭的模式。這兩位教主堅持放棄武力的救世之仁,和主張的仁義之兵,真是差異甚巨。參見The Dhammapada Commentary, author Buddha Ghosa, The flower Chapter 4 ,Verse 47 ,The Pali Text Society ,London.
註五:見孟子公孫丑篇第八。
註六:見施銘燦著,荀子之強國強兵思想,高雄師大學報,第三期。
註七:從孟子書中,我們得知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話想實行仁政,但內心對列強的壓迫,有強烈的焦慮和不安,要救亡圖存,有其它的面向必須考慮,則是很明顯的,這就是法家、兵家之所以被時代所傾聽的原因,荀子的軍事哲學也是這樣應時代而起。
註八:在荀子之前的儒者,能成為軍事專家的非吳起莫屬。他是儒門的弟子,但是一般都是把他歸於兵家或法家,若歸於儒家,學術上恐有爭議性,故儒家的第一篇軍事哲學,目前仍屬荀子議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