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 《坎·彖》为“时用大矣哉”之叹。依项安世之论,此属“非美事而圣人有时而用之”,“欲人之别之也”。《坎》卦下坎上坎,为重重险陷之象。孔颖达专释“坎之时用大矣哉”说:“天地已下,莫不须险,险难有时而用,故其功盛大矣哉。”又疏王弼注语“非用之常,用有时也”说:“若天险地险,不可暂无,此谓人之设险,用有时也。若化洽平治,内外辑睦,非用险也;若家国有虞,须设险防难,是用有时也。”[3]思想崇尚中正平和,用险、行险,均属于非常状态,故《彖传》强调须行之以正,用之有时,方能发挥良好作用。
; 《大过·彖》为“时大矣哉”之叹。依项安世之论,此属“大事大变也”,“欲人之谨之也”。《大过》卦下巽上兑,初、上两爻为阴,中间四爻均阳,为“大为过甚”之象。卦辞以“栋桡”喻示事物“大过”的反常情况,孔颖达认为有二义:“一者,物之自然大相过越常分”;“二者,大人大过越常分以拯患难”。程颐在论《大过·大象》时说:“君子观《大过》之象,以立其‘大过人’之行。君子所以‘大过人’者,以其能独立不惧,遯世无闷也。天下非之而不顾,独立不惧也;举世不见知而不悔,遯世无闷也。”[3]《大过》之“时”属于非常状态,是显而易见的。那么,非常时刻,必须有非常之举措,《周易》对此是极为赞成的,但从“时大矣哉”之叹到诸爻辞正反、吉凶之勉与诫,又确实含有“欲人之谨之也”的深意。
; 总之,处理好“时”之异常的变异的状态,与遵循、把握“时”之恒常状态是相辅相成、相资为用的,二者不可偏废。
; 4.“时”之现实性与可能性
; “时”的因素,从动态上考察,又可分为现实性与可能性两种情况。“时”之现实性,指与“时”相偕而出现的已然之条件;“时”之可能性,则指由于人的因素的介入而对“时”产生影响。在自然与之间、客观与主观之间,后者对前者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促使“时”之条件往符合自身愿望、利益的可能性方向上发展,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时”作为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存在的背景条件,它为任何生命主体提供了众多的成功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时变、时机、时势等,都包含着认识、把握“时”之可能性并促使其转化为现实性的思想观念。
;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需要认识到:“时”之可能性只是潜在之“机”,它并不等于现实,由可能性到现实性,仍需有条件和历程。这是总的指导思想。其次需要认清时机,才能“因其时而惕”、“待时而动”,以期“与时偕行”。《周易》的《需》卦,下乾上坎,为“需待”之象征,其卦辞云“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朱熹《周易本义》释曰:“以乾遇坎,乾健坎险,以刚遇险,而不遽进以陷于险,待之义也。”“坎水在前,乾健临之,将涉水而不轻进之象。”“而利涉大川,正固无所不利,而涉川尤贵于能待,则不欲速而犯难也。”[16]这是重视“待时而动”者。再如《蛊》卦,下巽上艮,象征“拯弊治乱”,卦辞中有“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之辞,对其解说历来纷纭,程颐《易传》称:“甲,数之首。事之始也”,“治蛊之道,当思虑其先后三日,盖推原先后,为救弊可久之道。先甲,谓先于此,究其所以然也;后甲,谓后于此,虑其将然也。一日、二日至于三日,言虑之深,推之远也。”[17]其中,“究其所以然”和“虑其将然”云云,就是对“时”之现实性与可能性问题的高度重视。此外,还应该具有把握时机、驾驭时机的能力。《乾·文言》中言及“时”的辞句较多,“乾乾因其时而惕”值得注意,其文饰《乾·九三》,强调的是“进德修业”。《坤·六三·象》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含章”指内含美质,需“含章”方能因应其“时”而有所发。《系辞传》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句,惟“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才能“出而有获”。倘若自身的修养、能力不够,那么,无法把握时势、时机,“见机不遂者殒功”,等于无势无机——那只是可能而非现实。
; 当然,以上所论及的对《周易》“时”之观念的义理思考,仅其要点而已,其更为广泛丰富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细致地分析品味。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这是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谢短篇》中的一句警言。《周易》作为中华的“本根”之一,记载了在漫长的进程中积淀下的先民(所谓“圣哲”正是他们的代表)思想智慧的精华,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学术文化诸多领域。《周易》“时”之观念,积蕴了先民们对自然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万物、人生的观察认识、理解把握的思想智慧,而后代的易学家,更融汇了各自的深思睿识,构成了独特的遗产。因此,处于新的时期的我们,不能做“知今而不知古”的“盲瞽”;但同时,若不努力促使有效地实现现代的转换,从而在当代急遽的现实社会中发挥启迪人心的智慧,乃至发挥理性实践上的积极作用,则又有“知古而不知今”的“陆沉”之虞。; 本文开头所引的方东美先生之语,是其对传统文化梳理分析的一部分内容。方东美先生及当代新儒学诸先生,均以自觉担待承接儒学之“道统”为使命。对他们的思想言论,尽管目前还存在着不同倾向的评价,但他们的使命感及源于使命感的努力,还是赢得了普遍的敬意。当代新对《周易》这部奇特玄妙的经典极为重视,而且对“因时变革”的《易》之精神更有精彩的阐发。结合学者的相关论说,我们认为,《周易》“时”之观念的现代启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把握:
; 1.原则与方法
; “时”是万物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背景要素,自然与社会在“时”之背景、“时”之条件下的运动变化,有它的客观规律性。但只有“时”之因素进入了主观领域后,才能显示出其积极意义,才能发挥出其积极效能。《周易》给予主观认识的能动性以重要的地位,强调时为我所用,我与时偕行,其思想原则的合理性价值,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而且,《周易》倡导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垂范后世,力图将天行之客观与之主观协同起来,意义深广。因为,对不思进取的人来说,“时”之有无并无特殊意义,不是错过时机,就是误判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