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在郭店竹简中,“学”(与“教”)有多种写法,现在大多数竹简思想研究者对此未进行过严格的区分。文章从“学”字的文字考据出发,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等先于或同期于郭店竹简的“学”字的演变及不同的组合分析,并结合历代学者如汉代的许慎、宋代的朱熹、明代的方以智等对“学”的不同理解,来获得对于“学”在先秦思想中的真相的认识,并对先秦儒道关系做一新的思考。
关键词:学;教;郭店竹简
一 “学”字的含义及变迁
1.甲骨文之“学”
《孟子·滕文公上》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在夏、殷、周三代,学的概念一开始主要还是指教学的场所。
夏、商、周之学:在夏代出现了学校的雏形,夏代学校的一个名称是“校”,《说文》解释:“从木,交声”,《孟子·滕文公上》:“校者,教也” 。 《孟子·滕文公上》曰:“序者,射也”,据推测军事教育是夏序的重要教育内容。尊神和充满神秘的宗教气氛,是商代文化的主要特点。殷人的甲骨卜辞具体反映了这一点。殷人几乎是无事不占,无事不卜。殷代的宗教人士—巫,是当时的主要文化人士,他们不仅会婆娑及降神,而且精通天文、历法、医药、政治、哲学、艺术,因而殷代的教师多是由巫师承担。
卜和筮在周代也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周礼·筮人》“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卜筮是贵族子弟的基础课、必修课,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周代之学为“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意思是说教育的机构设于官府之中。从国学来看,学校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祭祀等场所。《礼记·王制》篇称“天子将出征… …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爻辞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不仅是个人智慧的象征,而且是国家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P1-49)[2](P54-142)
商代甲骨卜辞中出现了学字。学字的写法很多:
“学”的三个组成部分具体解释如下:
(1)
(2)
(3)
(4)
也有人把它理解为手持鞭朴之像。《尚书·舜典》“朴作教刑”,朴就是棍棒,相当于后世先生的戒尺教鞭,学生如果不听话便按翻在凳子上的一顿屁股。[5](P98)
教,从
将
(5)
2.先秦之“学”
金文中出现了带有“子”的学,如
明末的方以智在《通雅》对“学”的考据为:“學、敎、覺俱从爻,學字本于孝声,生于覺孝”。“古孝从爻从子作
3.郭店楚竹简中的“学”和“教”字,各有四种写法,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写法。
学字的四种写法:
(1)学甲 ,
教字的四种写法:
(1) 教甲
还有一种特殊的写法
4.秦及秦后之“学”
在秦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面临的情况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样的情况不仅严重妨碍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还是一种潜在的易导致分裂割据的因素。秦始皇有鉴于此,命令李斯等主持进行文字改革。李斯以秦国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了字形固定、笔画简省、书写比较方便的小篆(“秦篆)作为规范文字,推行于全国,从此统一了文字。加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严禁私学,使国家思想趋于统一。[18](P163-164)
汉代的徐慎对于“学”字只给出了一种解释,“学”同“斆(xiào)”,释文为“觉悟也,从教从
朱熹对“学”的进一步解释为“学之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学者必效先觉之所为,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20](P47)
综上所述,“学”字经过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在我们看先秦出土文献时,一定要注意学的不同含义,否则,将可能会大大简化作者当时想要表达的意思。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