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论语·卫灵公》与《史记》都记述了孔子在陈蔡之间的故事,孔子在这里所发表的言论的要点也都见于《穷达以时》、《忠信之道》和《唐虞之道》。《论语·卫灵公》与《史记》记述的孔子的话都不完全,侧重不同,甚至叙事也有出入,而《穷达以时》、《忠信之道》和《唐虞之道》三篇最为完全,因为这是在孔子的各代门徒中流传的。但它们太完全了,一定经过了多年的加工修正,甚至也有可能是各代门徒将孔子的简单的意思不断敷衍成文。
我们认为《论语·卫灵公》、《史记》所记,与《穷达以时》、《忠信之道》和《唐虞之道》的性质有很大关系。《论语·卫灵公》、《史记》所记都是孔子分别与几个门徒讲“穷”、“德”、“知贤”、“忠信”的问题,如果这几个门徒领袖分别传达,则别人记下来的必然也分作几篇不同的文字。所以《穷达以时》、《忠信之道》和《唐虞之道》不可能汇成同一篇。这从侧面证明了《穷达以时》、《忠信之道》和《唐虞之道》三篇与孔子陈蔡言论的关系。
因此,《穷达以时》、《忠信之道》和《唐虞之道》的内容是孔子的意思,但成文可能经过几个传话者、记录的门徒、后代的门徒等的加工发挥。由于《论语·卫灵公》与《史记》都不完全,我们不能肯定孔子在现场讲的话比《论语·卫灵公》与《史记》记录的多多少,是否已经覆盖了《穷达以时》、《忠信之道》和《唐虞之道》的全部内容。我们在《楚简孔子论说辨证》中认为它覆盖了《穷达以时》、《忠信之道》和《唐虞之道》的主要内容,是因为《忠信之道》和《唐虞之道》两篇有太强的崇古意识(《楚简孔子论说辨证》P66一文),至少在当时的传说中它们是与孔子的原话关系极其密切的。
(五)
要说《穷达以时》、《忠信之道》和《唐虞之道》是孔子在陈蔡之间的思想甚至言论,最好的论证是将其全部内容在《论语·卫灵公》与《史记》中找到,但因为《论语·卫灵公》与《史记》都是语录性质,这一点是作不到的(同理,不能因《论语》中不见《穷达以时》的话就认为《穷达以时》不是孔子的话。《穷达以时》等三篇与《论语》的关系在上面分析中正好看出来:《论语》是简约记言,取其结论和精华)。
次一等的方法就是将这三篇系连,然后证明其思想及语句与孔子在陈蔡之间的言论相关。这是我们在《楚简孔子论说辨证》一书中所作的(见P8和P66两文)。
其实还有一种旁证方法。
我们现在认为《穷达以时》、《忠信之道》和《唐虞之道》是相关的一组,则只要证明其中一群主要句子是孔子在陈蔡之间的言论,就可以在逻辑上认定它们整体上是陈蔡之间的言论了。
最好的证据就是我们在本篇中阐明的,“是故古之所以行乎蠻貊者,如此也”一句就是孔子在陈蔡对子张说的话,它可以证明《忠信之道》以及《穷达以时》和《唐虞之道》都是陈蔡之间的言论的一个更繁的版本。
其次的证据是李学勤、刘乐贤等先生找到的(见下引文),将《穷达以时》中的大量例证与孔子在陈蔡之间直接挂钩。
再其次,我们可以找到后人引用上述三篇的文字,虽没有说是孔子在陈蔡间说的,但说明是孔子的话。这样,虽然不能直接说明这三篇是陈蔡之间的言论,但可以证明它们是孔子的言论。
我们可以看到,在《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中,在“孔子曰”下出:
故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矣;外内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者矣。
很明显它就是《忠信之道》的:
忠積則可親也,信積則可信也。忠信積而民弗親信者,未之有也。
最有意思的是它们都是孔子回答子张的。
实际上,《說苑》引孔子的话:
孔子謂弟子曰:“水而尚可以忠信,義久而身親之,況於人乎?”
又《孔子家語》的:
孔子謂弟子曰:“二三子識之,水且猶可以忠信成身親之,而況於人乎!
也一定以此为本,其意思都是忠信积累可以使民亲。
此外,学者们已经发现的《礼记·表记》中的:
子曰:“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是故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也是引用孔子的话,也是讲信。
实际上,《忠信之道》的上述一段话的全文是:
口惠而實弗從,君子弗言爾。心□□□親,君子弗申爾。
其中不但“口惠而實不至”在后来被引用为孔子的话,下一句也是如此:
公曰:“何謂君子?”孔子曰:“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怨咎仁義在身而色無伐,無伐善之色也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通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
见于《孔子家語》。“言必忠信”是《忠信之道》的核心,则《忠信之道》这段话可以补足为
口惠而實弗從,君子弗言爾。心怨而色親,君子弗申爾。
《孔子家語》和《礼记·表记》都对《忠信之道》的话作更详细的阐发,所本是这一段话。
此外,廖名春先生也找到《中庸》指名引用孔子在《唐虞之道》中的话(《中国哲学》20辑)。
除了点名引证孔子外,因为《穷达以时》、《忠信之道》和《唐虞之道》是孔子的言论,而且在儒家中广为流传,则在当时一定受到重视,多被引用。因此没有言明是孔子言论的直接引用也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除了学者找到的大量与《穷达以时》有关的文字外,裘锡圭先生等找到了《唐虞之道》的话在《管子》中被引用(载《上海博物馆集刊》2002)。
我们还可以看到,《忠信之道》的下面一段话:
忠之為道也,百工不楛,而人養皆足。
在《荀子》中也被引用:
百工將時斬伐,佻其期日,而利其巧任,如是,則百工莫不忠信而不楛矣。
百工忠信而不楛,則器用巧便而財不匱矣。
它们都见于《王霸》篇。在这篇里,荀子讲以忠信治国,而且引文中又直接以忠信论百工。
根据我们的理解,这三篇是孔门公认的孔子言论,则在儒家中一定受到重视,因此三篇的思想甚至话语都应该在儒家文献中以各种被引用,可以找得到。
到目前我只粗略地作了一下《忠信之道》,现在为回答疑问先写出来,以后一定还能发现更多的。但我想,论据现在应该已经足够了。
这里还有另外两个问题。
一是这三篇的文字被这么多人引用,会不会是它们其实是孔子言论的杂汇。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楚简孔子论说辨证》中,我们在多篇文章中集中论述了这三篇从文字、词汇、内容、逻辑、情绪到目标都有内在统一性,因此只可能是后人引用它们。这一点学者们是一致认同的。
二是这三篇的性质。学者批评我一会儿说它们是孔子的言论,一会儿又说它们是孔子门徒的作品。
其实我的观点是简单明确的,只是可能没有统一说明。我们认为这三篇是不可能是孔子的原话,因为它们太完整统一,文学性太强。实际上我们在上文已经说明,从孔子发论,主要门徒转述,到次要门徒记录,到后来不断整理加工,成篇的文字与孔子原话相去已经太远。
但从一开始它们就被当成是孔子的话记录的,从楚简中这几篇的文字(《楚简孔子论说辨证》P66一文)的性质,到众多的对孔子指名引用,都可以看出孔门是一致将它们作为孔子的话来看的,都直接引为孔子的话。实际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不但孔子的门徒这样看,孔子本人也有可能是承认的。
它们不是孔子原话,但孔子门人和战国时代的人(甚至孔子自己)都把它们作为孔子的原话或意思来使用。这是两个问题。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