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诗无隐志”章与荀学 ——从上博简所论《关雎(2)

2013-08-14 01:10
导读:三.“诗无隐志”章当为“传”体 既然《荀子·大略》所引明确地标明为“传”,那么有必要界定“诗无隐志”章的文体性质。 先秦——西汉时期的诗学文

三.“诗无隐志”章当为“传”体

既然《荀子·大略》所引明确地标明为“传”,那么有必要界定“诗无隐志”章的文体性质。

先秦——西汉时期的诗学文献,除《诗经》以外,还有传、序、说、诂训等。“诗无隐志”章并非“诂训”,这点显而易见。至于“古《诗序》”说,彭林先生已辨之甚详,13][p93]尽管“诗无隐志”章与毛诗大序、小序存在许多辞异而旨同的地方,但“序”重在“各陈作者所由”(《隋书·经籍志》),而“诗无隐志”章偏重阐发诗旨、诗义,二者不能等同。所以,“诗无隐志”章为“传”、“说”的可能性最大。

据整理者马承源先生介绍,“诗无隐志”章与“子羔”章、“鲁邦大旱”章同属一编。10][p7]故“诗无隐志”章在文献流布过程中,其为单篇行世,独立成书,非附于经下。这点符合“传”、“说”之类的文体特征,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云:“汉初为传、训者,皆与经别行。”14][p269]可见,至西汉初,“传”、“说”等尚独立成书。而从另外两篇的内容看,“子羔”章记述了孔子回答子羔有关尧、舜禅让及“三王之作”的问题,“鲁邦大旱”章则记述了孔子向鲁哀公和子贡阐述祭祀山川鬼神与“正刑与德”的问题,也应属于“传”、“说”、“记”等文体的范畴。因此,以上三篇内容毫无联系的文献,能够合编在一起,文体大致相近很可能是原因之一。

“传”、“说”都起源于先秦,《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河间献王收集的许多古书“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在形式上,“传”与“说”彼此并无截然的区别,但在时代上,先秦多以“传”名,而从西汉中期开始,“说”体渐兴。15][p67]朱渊清先生认为:“称‘孔子《诗》说’而不称‘《诗论》’是因为‘说’更合乎经学传统的一种称名。”[2][p125]其实不然,从三家诗的发展看,“《诗》说”的兴起和发展,明显晚于“传”体。《汉书·艺文志》载《鲁说》二十八卷,王先谦《补注》曰:“《儒林传》:《鲁诗》有韦、张、唐、褚之学,此《鲁说》弟子所传。”又载《韩说》四十一卷,《补注》曰:“《韩诗》有王食、长孙之学,此其徒众所传。”《鲁说》、《韩说》皆为弟子所传,当是对经师口说的记录。然而直至西汉前期,经师撰写的诗学著作仍大多以“传”体为主。《汉书·楚元王传》:“文帝时,闻申公为《诗》最精,以为博士,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元王亦次之《诗传》,号‘元王诗’,世或有之。”又《汉书·儒林传》:“韩婴,燕人也。孝文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太傅。婴推《诗》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于齐、鲁间殊,然归一也。”因此,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时代来看,“诗无隐志”章都应为“传”体。

需要指出,整理者将“诗无隐志”章拟名为《孔子诗论》,在概念上存在一定混淆。第一,此文内容并非全部来源于孔子,还存在“七十子之徒”的观点。第二,“《诗》论”一体,迟至南北朝时期才出现,其文体名称极为不当。如需拟名,建议改称“楚简本《诗传》”为妥。

四.《大序》亦当为“传”

如果“诗无隐志”章确为“传”的话,有可能为聚讼纷纭的诗序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对于毛诗《关雎》题下的序言,《经典释文》引旧说:“起此至‘用之邦国焉’,名《关雎序》,谓之《小序》;自‘风,风也’迄末,名为《大序》。”可见,所谓《大序》、《小序》是能够从文辞上予以割裂和区分的,足见二者很可能原本并非同一性质的文体。

今人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疑《诗序》原作一篇,著于《诗》后,如《序卦传》然。”[7][p23]把《诗序》同《序卦传》一类的文体联系起来,颇具启发性。笔者认为,《大序》很可能原本是一篇“于经别行”、独立成书的《诗传》。

在体例上,《大序》与“诗无隐志”章都是主旨明确、内容系统严密的长篇论文。在文辞上,也颇多相似之处。如:

《大序》                      “诗无隐志”章

诗者,志之所之也。                  诗无隐志。

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乐安而迟。

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观人俗焉。

发乎情,民之性也。                  民性固然,其隐志必有以谕也。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           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

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李学勤先生指出:“《诗序》不可能是子夏本人的作品,只能说是由子夏开始的《诗》学系统的产物。但无论《诗序》还是《毛传》,都确实有《诗论》的影子,这对我们认识《诗学》传承,十分重要。”12][p93]把《大序》放到《诗》学传承的“长时段”背景下,有助于我们认识“诗无隐志”章与《大序》的关系。《经典释文》引沈重说:“案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意有未尽,毛更足成之。”则《大序》的渊源可追溯至先秦。徐复观先生曾推测:“先秦本有一叙述诗本事并发挥其大义之‘传’,是汉诸家所共同祖述。”[16]现在看来,《大序》所祖述的大概就是“诗无隐志”章一类儒家诗学著作。前文已述,“诗无隐志”章为“传”体,那么以先秦《诗传》为祖本的《大序》则亦当为“传”。

以传附经,始于东汉的古文经学大师马融。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云:

《艺文志》云:“《毛诗经》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是毛为《故训》亦与经别行也。及马融为《周礼》之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然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14] [p269]

大概在马融之后,治古文经的儒者仿照马融《周礼注》“以传附经”的形式,将西汉经师撰写的《诗传》附于《关雎》之前,作为诠释《诗经》的纲领,并且与解题性质《关雎》“序”合并一处,遂形成今本毛诗的面貌。

五. 结语

荀学是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影响最大的儒家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曾多次发现与之相关的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17][p275]八角廊汉简《哀共问五义》等。[17][p396]上博简《子羔》篇“诗无隐志”章的公布,对于我们重新审视荀子一系的儒者对先秦儒家《诗》学的继承与阐扬,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读上博简《容成氏》小札(1)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