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探析(1)学毕业论(2)

2013-10-31 01:52
导读:上文说过,仅仅是从纯粹的逻辑角度说,《恒先》篇是对《黄帝四经》《道原》篇思想的一各发展。但由于无法考订该篇的具体时间,所以从历史的角度说

上文说过,仅仅是从纯粹的逻辑角度说,《恒先》篇是对《黄帝四经》《道原》篇思想的一各发展。但由于无法考订该篇的具体时间,所以从历史的角度说,我们一时还无法断定《恒先》篇与《道原》篇孰先孰后。
二、释“气”
 在王弼本《老子》中,“气”字的出现频率很低,一共3次,如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4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又:第五十五章:“心使气曰强。”而且,我们可以看到,阴、阳两个概念与“气”字是分开的,并没有出现阴气与阳气两个概念。但仅从此三句来看,老子似乎又看到了“物”之背后还有更为根本的东西——气。既然“道”是“有物混成”,而“万物”又是“负阴抱阳”,以“冲气”作为其协合的、稳定的状态,可见,“物”也不是根本性的存在。但老子并没有来得思考更为根本的存在“气”究竟是什么。这与老子哲学主要关注社会秩序的思想认识焦点有关。
把“气”作为描述世界本源的存在论或本体论的思想,在先秦时代是非常后起的事情。从传世文献看,只是到了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的时代,才出现了将“气”作为形下世界的统一物质的观点。如《庄子》外篇《知北游》中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但即便如此,“气”在庄子及其后学的理论中也不是根本性的概念,也不是根本性的物质,因为在天地产生之前,还有一个本无形,本无气的阶段。只是有了“气“之后,才变得有形。如《至乐》篇云:“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 (勿)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由此可见,在庄子及其后学的理论里,“气“仍然没有成为世界本源的构成成份。 中国大学排名
与王本《老子》和《庄子》等道家著作相比,《恒先》篇中的“气论”有哪些特点呢?首先,我们看到,《恒先》篇中的“气”也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是“恒先”“不自忍”、“或作”之后的产物。当“恒先”第一步产生了“有或”之后,再由“有或”产生“气”。其次,该篇又明确地说:“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可见,“气“并不因为在”或“之后而丧失了其独立性。它具有“自生自作”的主动性。这与老子哲学中有关“气”的思想不同。老子主要突出“道”的作用,而《恒先》篇既强调了“恒先”的地位,又突出了“气”的自主性。至少可以这样说,“气”在《恒先》里获得了相当大的独立性,是形下世界里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再次,“气”在“有”之先,“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这与《庄子·至乐》篇关于“气在有先”的思想相似。 最后,“气”又分出清浊两种,“浊气生地,清气生天。”由此可见,“气”在《恒先》篇中具有非常独特而又重要的位置,它成为形下的、实在世界的开端。而宇宙演化论在此也表现得更为精致、清晰。当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这种对宇宙演化过程的描述越清楚,其准确性也就越低,其哲学的抽象程度也就越下降。但从思想的明晰性角度看,这种描述又表明了前人对于宇宙演化过程的认识更加精细化。
非常令人奇怪的是:《恒先》篇作者一方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描述了“气”是由“或”产生的,另一方面又说“气是自生,恒(先)莫生气,气是自作自生。”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一种思想呢?对此,我们可以作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作者所说的“恒莫生气”,其意思是说“恒先”并不直接产生气。第二种理解是:作者虽然说是“或”产生“气”,但对于“气”又如何产生“天地万物”的过程并不了解。因为这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实证性的科学问题,作者无法回答,只好归自于“气”自生自作。由第二理解来看,作者的哲学宇宙论与其科学的宇宙演化过程思想似乎处于一种脱节状态。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出土文献的整理还有问题,或者是因为有错简、漏简,对其铺垫性说法不了解,造成了相互矛盾的说法。

共5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上博竹書《周易》的兩個雙聲符字(1)学毕业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