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探析(1)学毕业论(4)
2013-10-31 01:52
导读:四、释“复”: 《恒先》篇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包含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思想,也值得我们重视。其中,关于“复”的思想观念与概念的
四、释“复”:
《恒先》篇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包含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思想,也值得我们重视。其中,关于“复”的思想观念与概念的内容就值得重视。在《恒先》篇,“复”字写作“ ▲”,一共出现6次,主要作为动词和名词使用。作为动词,“复”字的意思有重复,返回之意。名词的意思与动词相同,也是“重复”的意思。作为形容词的“复”字,则是“重复的”,如“▲(复)生之生行,▲(浊)(气)生地,清▲(气)生天。”下文列举了“复”字出现的句子:
1、“异(翼)生异(翼),鬼(畏)生鬼(畏),……求欲自▲(复),▲(复)生之生行,▲(浊)▲(气)生地,清▲(气)生天。”
2、“▲▲(察察)天地,焚焚(纷纷)而▲(复)其所▲(欲)。明明天行,隹(唯) ▲(复)以不废。”
3、“天道既载,隹(唯)一以犹一,隹(唯)▲复以犹▲(复)”
4、“举天下之生(性)同也,其事无不▲(复)。”
从以上所举例子来看,在《恒先》篇,“复”字不只是一般性的词汇,而是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如作者认为,“▲▲(察察)天地,焚焚(纷纷)而▲(复)其所▲(欲)。明明天行,隹(唯)▲(复)以不废。”可见,没有“复”,“明明之天能”的运行也难以为继,“复”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作者又认为,“复”是事物产生的普遍性规则:“举天下之生(性)同也,其事无不▲(复)。”
但是,《恒先》篇中的“复”字究竟何意呢?让我们首先还是回到道家思想的源头《老子》的文本之中。
考察王弼本《老子》,“复”字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从
统计学的角度看,“复”字共出现9次,作为名词性的“复”,只有一次:如十六章:“吾以观其复”。作为复合名词有两次,“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作为副词,“复”字共出现5次,有“再一次”、“又”的意思,如“各复归其根”(16章)“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28章),“复归其明”(52章)。作为动词也只有一次,即六十四章所云:“复众人之所过。”此处,“复”字即“回归到”的意思。而此处的“过”字非一般意义上的“过错”,而是指众人追逐浮华、枝节的行为,即有“过头”之意。王卞点校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守微第六十四”云:“众人学问[皆]反,过本为末,过实为华。复之者,使反本[实]也。”王卞校注曰:“影宋本原无‘实’,据顾本补。道藏本作‘使反本实者也。’”任继愈《老子新译》对此句中的“复”字,释为“补救”、“弥补”,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对此句中的“复”字释为“挽救”。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将复释为“复补”,并引《庄子德充符》篇“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为旁证。我认为,这些权威性的解释都未能深达老子之意。当以河上公注为的解:“复”,即是回归到“道”。由末返本,由浮华返回到质实。引申而言,即是由纷繁的表象回归到本质的起点,也即回归到真理本身。以上是对《老子》文本中“复”的哲学意义的分析。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再回到《恒先》篇“复”字出现的上下文,我们考察其“复”的哲学意义。该篇在讨论有气的形下世界里万物生成的现象时说:“恒气之生不独有,与也。”接下来讲“异生异,鬼生鬼,▲生悲,悲生▲,哀生哀。”并将此称之为“求欲自复”。接下来又讲“复生之生行”:“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气信神才(哉),云云相生。”天地同于气而“异生(性)”,察察天地,纷纷而“复其所欲”。最后得出结论:“明明天行,唯▲(复)以不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恒先》篇中的“复”字,其本意乃是“反复”之意,引申为“相伴随”之意。由此意思出发,再来理解后面3、4两句中的“复”字,
“天道既载,隹(唯)一以犹一,隹(唯)▲(复)以犹 ▲(复)”
共5页: 4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