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说理散文之源:历史记言文(1)学毕业论文

2014-01-26 01:34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中国说理散文之源:历史记言文(1)学毕业论文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文学史家在写先秦散文史的时候,一般要将先秦散文划分
  文学史家在写先秦散文史的时候,一般要将先秦散文划分为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两大块:讲先秦历史散文,重在分析甲骨文、金文、《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等作品在叙事、写人以及语言艺术方面的演进;讲先秦诸子说理散文,则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论语》、《老子》、《墨子》为第一阶段,《孟子》、《庄子》为第二阶段,《荀子》、《韩非子》为第三阶段。对先秦散文史作出如此划分,虽然条理井然易懂好记,但却未必符合历史真实情形。文献表明,中国说理散文并不是从春秋战国之际的《论语》才开始起步,在商周春秋时期《尚书》、《国语》等历史记言散文之中,就已有大量的说理文章,这些记言散文是战国诸子说理散文的先驱,只不过这些说理散文有一个外在的叙事框架,这个叙事框架有很大的迷惑性,导致人们长期以来将这些说理文章当做叙事散文作品来读。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拨开历史迷雾,根据文献来探讨中国早期社会说理散文的发展情形,理清先秦说理散文发展的源流脉络,还先秦散文史的本来面目。
  
  一、中国早期社会人类思维的发展特点
  
  理论家认为,从古猿到现代人,人类思维发展史经历了原始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到辩证思维三种思维发展形态。原始形象思维依赖于对事物表象的感知,它的特点是原逻辑的、主客观互渗的、感性的,带有很大的幻想和想象因素,西方的神话、史诗以及某些史前的岩画艺术等,都是原始形象思维的艺术产物。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其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西方人的抽象思维起步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致力于形式逻辑的研究。辩证思维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进行思维,就是从事物的联系、对立及对立面的转化之中去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遗憾的是,这个人类思维发展三段论在中国商周文献中得不到印证。商周文献表明,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既不是典型的原始形象思维,也不是纯粹的抽象思维,更不是人们所大力推崇的辩证思维,但其中又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原始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甚至辩证思维的因素。商周人的思维方式是带有原始思维色彩的经验思维,其基本特征是注重历史经验、天人合一、主客渗透。当时统治阶层习惯于从历史和现实的帝王政治中总结治国安民的经验,表现出相当清醒的理性精神,已经能够从事简单的分析和综合,也有一些朴素的抽象和概括,从这个意义看,中华民族是一个思维早熟的民族。但是商周人的经验并非完全来源于历史和现实生活,他们经验中的很多内容来自于信仰的虚幻的世界——原始宗教神学,他们真诚地信仰天人感应,相信天命神意是王朝执政的最终依据,认为上帝时刻在关注和主宰着人间,会通过种种祥瑞灾异现象向人间显示自己的意志,他们也相信自己的祖先死后升天为神,陪伴在上帝身边,给上帝意志施加种种影响,而人间则可以通过祭祀、修甚至巫术等手段来改变天命神意。这是一种既崇尚历史与现实经验又执著地坚持原始宗教信仰的东方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一直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据说法国社会学家列维一布留尔看到《史记》的法文译本,对其中的天人感应内容大为震惊,这促使他致力于研究原始思维的特征,由此写下《原始思维》这部学术名著。
  由于思维早熟,所以翻开中国历史文献的第一页,人们所看到的就是一个相当老练、成熟、重视经验的理性民族。中国似乎没有经历西方那种充满童稚的人类少儿年代,中国上古人们没有多少浪漫的感性的幻想,在长期的与社会和大自然敌人的搏斗中,他们过早地培养了清醒的经验理性。中国上古作家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作为原始形象思维载体的神话、史诗作品,取而代之的是展示王权神圣威严、充满训诫意味、总结帝王政治经验的历史记言散文。中国上古作家并不是等到充分地发展了记叙、描写等感性能力之后才去写作说理散文,实际情形恰恰相反,中国上古散文中的说理内容要远远多于记叙、描写的成分,说理散文的较早起步是中国上古散文创作的一大特点。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尚书》中的说理散文
  
  虞夏时代至今尚无考古依据,研究中国上古散文要从商周讲起。甲骨文、金文和《尚书》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几种商周散文。甲骨文刻于龟甲兽骨,金文则是铭铸在青铜器之上,由于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甲骨文和金文都不能代表商周散文的发展水平,代表商周散文水平的是《尚书》。
  商周时代学在王官,政学合一,社会尚未分蘖出专门从事文化学术事业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执政的商王、周王、卿士、诸侯就是当时文化学术创造的主体,现实政治主题也就是当时的文化学术主题,商王、周王、卿士、诸侯们出思想,史官负责记载,他们就是当时的文化人。史官记录的演讲词被后人称之为“上古之书”亦即《尚书》。这些“上古之书”既是当时的“中央红头文件”,也是当时的宗教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作品,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说理散文。
  《尚书》有虞、夏、商、周四个部分,从典诰誓命文体形成的角度看,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商书》。出土的商代甲骨文表明,商代不但有成熟的文字,而且散文也开始发轫,《尚书》的典诰文体应该在商代就已经形成。《尚书·多士》载周公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说明周初人们还可以读到不少商代传世典籍。一种文体在形成之后,就有它相对的稳定性,并对后人产生一种示范作用。《虞书》、《夏书》就是后代史官仿照《商书》典诰文体而追记,《周书》的典诰誓命也是模仿《商书》写成的。《尚书》中最早的文章是《尧典》,故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2世纪,最晚的是《秦誓》,作于公元前627年,前后历时1500多年,而《尚书》文体风貌几乎处于凝固状态,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誓”这一文体为例,《尚书》中收入了《甘誓》、《汤誓》、《牧誓》、《费誓》、《秦誓》5篇文章,《甘誓》是公元前21世纪夏启讨伐有扈氏的誓词,《汤誓》作于公元前16世纪,《牧誓》作于公元前11世纪,《费誓》写作时间稍后于《牧誓》,《秦誓》作于公元前627年,5篇誓词相隔近1400多年,而文体风貌若出一人之手,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再拿《周书·秦誓》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所载秦穆公悔过之语相比,可以发现两篇秦穆公悔过之辞相差甚远。为什么记载同一事件,不同典籍的文辞风貌悬殊如此之大?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虞书》、《夏书》、《周书》都是模仿《商书》典诰文体。再从空间来看,虞、夏、商、周的活动地域大约在今天的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彼此方言差异应该很大,但在《尚书》中却看不到明显的语言差异,这可能是不同时代的作者们都有意识地以《商书》典诰语言为典范。所以,研究《尚书》中的说理散文,《商书》是一 个关键。《周书》继承了《商书》的典诰文体,在说理方面较《商书》有所进展,但从总体上说,《周书》对散文的贡献没有《商书》大。据说《尚书》最初有三千篇之多,在经过无数次历史劫难之后,《尚书》留下可信的文章只有28篇,大量原始文献的亡佚,使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尚书》的原貌,我们今天所能做的只是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工作。在《尚书》28篇文章中,《尧典》、《禹贡》、《金滕》、《顾命》4篇侧重叙事,《文侯之命》为周平王表彰晋文侯勤王功绩的嘉奖命令,其余24篇文章都有或多或少的说理内容,对后代说理散文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代表商代说理散文水平的是《商书·盘庚》。汉代伏生本《尚书》将《盘庚》归为一篇,而今本《盘庚》则分上、中、下三篇,记载盘庚对邦伯、师长、百执事等各级执政官员的训词。《书序》说:“盘庚五迁,将治毫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左传·哀公十一年》征引《盘庚》之语,称为《盘庚之诰》,可见《盘庚》与《大诰》等篇章同为诰体。商朝旧都奄地由于受到水患的威胁而不宜居住,为了商民族长期的生存与发展,盘庚决定将首都由奄迁殷。如此大规模的迁徙给广大臣民带来诸多不便,臣民因此怨声载道。盘庚的三篇训词就是为统一思想认识、平息民怨而发。《盘庚》虽然文字古奥屈聱牙,但其文章脉理仍然可以寻绎。三篇训词之中,以上篇说理最为充分。盘庚首先对阻碍迁都的百官指出,迁都是继承和复兴先王大业的需要,也是占卜所显示的天命神意。接着,他严厉地批评百官傲慢放纵,贪图安逸,不把他这位天子放在眼里,不向民众宣布善言德音,而是用虚浮之言蛊惑民心。他说,他对百官的心理言行洞若观火,如果官员们不思悔改继续为恶,那么将会祸及自身,因为他手中操纵着他们的生杀大权。只有除去自私之心,施德于民,才会得到善报。盘庚还捧出先王与官员祖宗的亡灵,说他的先王与百官祖先曾经劳逸共享,而今百官祖先的灵位还在商朝祖庙之中配享先王,百官的幸福与灾祸都取决于祖宗神的旨意。他告诫百官“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最后,盘庚发出严厉警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罚及尔身,弗可悔!”在中篇,盘庚开始的语气稍微和缓,他说历代商王都是根据天时民利而迁徙,而今迁都也是为了民众的利益,百官不应该自鞠自苦,起秽自臭。他回顾了先王与百官祖先同甘共苦的往事,说他们如果反对迁都,祖先神就会降下灾祸。结尾处盘庚再次露出凶狠的面目:“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下篇是盘庚一个抚慰性的谈话,他说迁都是为了拯救民众,复兴成汤之大业。他表示要像先王一样,任用旧家的人,他勉励百官率民谋生,在新的土地上重建家园。阅读这三篇训词,感觉到盘庚并不像后代儒家笔下圣王那样以德感人,那样和蔼可亲,相反,他是用天命神意来吓人,用王权来压人,用刑罚来唬人。盘庚也有动之以情的地方,只是以情感人之处很少,更多的是对现实利害的剖析,是对阻碍迁都官员们的威吓,其中透发出宗教神学和王权的力量,数千年之下仍能强烈感受到文章的威慑力。或许,这才是真实的盘庚,这才是上古圣王的真面目。盘庚用来说服百官迁都的论据,主要是天命神意和现实生存需求,他还列举了古代著名史官迟任“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的名言。在表现手法上,盘庚在演讲中运用了许多浅显、形象的比喻,诸如“若颠木之有由蘖”,“予若观火”,“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或射之有志”,“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等等,这说明盘庚已经刻意讲究说理技巧,以便臣民们从内心接受他的迁都主张。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周书·洪范》是《尚书》中概括水平最高、最有逻辑条理性的文章,堪称西周初年说理散文的典范。文章开头有两句叙事文字,用来交代背景。在灭商的第二年,周武王拜访殷朝遗老箕子,向他咨询治国安邦的方略,箕子向周武王讲述了上天赐给夏禹治理天下的“洪范九畴”;“初一日五行,次二日敬用五事,次三日农用八政,次四日协用五纪,次五日建用皇极,次六日义用三德,次七日明用稽疑,次八日念用庶征,次九日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从结构上看,这一节文字是全文的大纲,以下分为九段,逐层阐述“洪范九畴”的具体内容。《洪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文章高度精练,没有旁逸侧出、节外生枝的内容。如果借用后人的“经”“传”概念分析《洪范》,那么开头一段文字为“经”,以下解释的九段为“传”。在商周之际就出现如此有条有理、纲目清晰的文章,简直是一个散文奇迹。如果删除开头那两句叙事文字,那么《洪范》就是完全成熟的说理散文。“洪范九畴”是运用抽象、概括、归纳、综合的思维方法总结出来的,九条治国大法广泛涉及民生日用要素、仪态思维、职官、历法、统治方法、理想人格、占卜原则、物候征兆和人生祸福各方面,虽然“洪范九畴”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但是将帝王政治经验作出如此精辟的概括,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特别是将民生日用要素归纳为“五行”,堪称中国古人对生活现象进行概括的杰作。通体用韵是《洪范》文章一大特色,上古用韵文章如《易经》、民谚、格言等等,都是经过长期锤炼而成,这从侧面证明《洪范》九畴不是一时所为,而是夏商思想政治家在长期观察、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字。
  如果说《洪范》的最大优点在于纲举目张,那么《无逸》的明显长处就是主题高度集中。《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可见这是西周老一辈开国政治家对周王朝事业继承人殷切嘱托之作。“无逸”篇名取自“君子所其无逸”,不知为何时何人所取,它完全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文章按意思可划为三层:首层揭示无逸主题,提出君子要“先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就是说要了解最下层小民谋生的艰难。第二层是对无逸主题的拓展延伸,周公通过回顾殷代兴亡和文王辛勤治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无逸的重要性。在殷朝历史上,中宗、高宗、祖甲等几个有为的君主都是以敬畏之心治国安邦,他们施惠于民,深知小民谋生之艰难,不敢荒废政事,不敢欺侮鳏寡,因而能够享国日久。此后殷商嗣王一生下来就只知道贪图享乐,不知稼穑之艰难,最终一个个福浅寿夭。对周民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太王、王季也能够贬抑自己,敬畏天命。特别是周文王,堪称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的典范,他穿着粗衣开垦山野,以和气仁慈、善良谦恭的态度对待民众:“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善行终得好报,他享国达五十年之久。最后一层回应开头,周公殷勤告诫成王和其后嗣王“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正确地对待小民的怨恨情绪,做到以历史为鉴。文章在语重心长的叮咛中结束,充满了无限期望的意味。这篇文章的论据完全来源于历史,周公不是像《西伯勘黎》中殷纣王那样抱着“我生不有命在天”的观念,他没有教导年轻的成王完全依赖天命神意,没有完全从宗教神学中寻求周王朝统治依据,而是教成王目光向下,放下尊贵身段,体察民生民情,了解小民谋生的艰辛,从历史成败中汲取政治经验,这体现了西周初年统治集团思想意识的转变。文章观点集中,论据充分,三个部分环环相扣,使主题得到步步深化。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盘庚》、《洪范》、《无逸》分别代表商周说理散文的艺术成就。《尚书》中还有一批说理散文,其艺术成就容或不及上述三篇文章,但在确立文章意脉方面仍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高宗肜日》载祖已训导商王,说明上天是按照“义”来“监下民”,不要因为事件而产生心理恐慌。文章虽然短小,但每句都有强烈的针对性,读者不难感受到语句中内涵的力度。《大诰》载周公以成王名义为东征而告谕天下,文章以“大宝龟”所显示的天命神意来鼓舞民心,统一王朝内部对东征的分歧意见。周公东征是西周初年决定周王朝生死存亡的一次重大战役,由于希望得到“多邦”和“御事”对东征大业的支持,周公在发表文诰时动之以情,文章写得声情并茂。《康诰》、《酒诰》、《梓材》载周公以摄政王名义训诫卫国始封君康叔之辞,三篇文章各有侧重:《康诰》告诉康叔,执政之要在于明德慎罚,任贤爱民;《酒诰》要求康叔在卫国严厉戒酒,文章历举从成汤到帝乙戒酒勤政与殷纣王酗酒乱德的正反面历史经验,说明戒酒的必要性;《梓材》以梓人治材为喻,说明为政之道在于明德;几篇文章基本上都能做到主旨突出。《召诰》为建筑洛邑新都而作,文章载召公告诫成王,从夏商的历史教训谈到周王朝的现实隐忧,最后落脚到居安思危,敬德保民,给人以清晰的层次感。《多士》载周公对迁殷遗民的训词,先说周之代殷犹如殷之代夏,都是出于天命;然后说迁殷民于洛邑是天意所归,不任殷人官职也是天命;最后说周人将对殷民采取比较宽松的管理政策,殷民应该安居乐业,服从新朝统治。全文据天命立论,逐层揭示文章意旨。《多方》是《多士》的姊妹篇,记载周公代表成王训诫殷人和各国诸侯,文章说理方法与《多士》颇为近似,大意是说夏商周政权的嬗递都是由天命决定,因此殷人和各国诸侯必须服从周朝的管理。《君爽》载周公告召公之语,与《大诰》、《多士》、《多方》等篇章宣扬天命不同,本篇说“不敢宁于上帝命”,“天不可信”,强调辅臣的重要性,提出周召二人戮力同心,共同担负起文武的未竟事业,辅佐成王永保周朝江山。因为周公是对自家人说话,所以本篇不仅在思想上说了真心话,而且在语气上比较和缓,娓娓道来,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立政》载周公归政成王之语,重点阐述设官用人之道,文章总结了夏商周三代设官用人的经验教训,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用人主张和官职建制系统。以勿用人为一篇之骨,文章前后一以贯之。《吕刑》载周穆王对吕侯发表刑法文诰,系统地阐述了周朝的刑律条文和断案的方法原则,强调慎罚思想。这些文章在说理散文写作方面都取得了程度不同的成就。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尚书》中有一些对话体文章。如《皋陶谟》记载了皋陶与禹、舜与禹、舜与夔及皋陶的三段对话,皋陶和禹互相告诫要以德治国,修身安民,舜和禹则探讨君臣职责,并与夔、皋陶讨论丹朱之过和禹之功。其他如《洛诰》记载周公与成王围绕营建洛邑、还政成王等问题展开的几轮对话,《微子》载微子与父师、少师的问答,《西伯戡黎》载祖伊劝谏殷纣王。这些文章都是每人各说一段,看不出孰为宾主,尚未形成固定的主客问答格局,谈话主题也时常发生转换,像《洛诰》还存在时间、地点的变易问题,文章主旨究竟是作洛、祭祀、记功还是周公请退抑或是成王命周公后,颇不易判定。这些对话文章有记叙有议论,不是《尚书》中典型的说理文章,距离论说文的要求很远。但是,它们却是中国最早的对话体散文,为春秋战国说理散文开启了一种有意义的形式,战国诸子不少文章采用对话体,如记载孔孟言论的文章就大多采用对话体形式。
  《甘誓》、《汤誓》、《牧誓》、《费誓》、《秦誓》5篇文章是特殊的文体——誓词。由于要指陈敌方罪状,申述征讨理由,鼓舞大军士气,所以誓词也要说理,而且文章理由要充分,只不过要求文锋特别犀利。这种声讨性质的说理文字是此后檄移散文的先驱,对战国诸子的批驳辩难文章也有一定影响。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摄提与摄提格”浅论(1)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