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对赋、比、兴的研究(1)学毕业论文
2014-01-27 01:18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朱自清对赋、比、兴的研究(1)学毕业论文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内容提要】辛亥革命后,很多学者在重新解读《诗经》
【内容提要】
辛亥革命后,很多学者在重新解读《诗经》的基础上重新界定赋、比、兴的含义;朱自清不仅结合《诗经》文本研究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方法,同时还涉及到《毛传》《郑笺》释兴、兴义源起,《周礼》“六诗”之赋、比、兴的本义,后世比兴论诗等多个方面;而且既能区分它们的不同,又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勾勒出赋、比、兴的源起、发展和演变的历时性结构。
【关键词】 朱自清;赋比兴;本义;表现方法
辛亥革命至建国时期,朱自清对赋、比、兴的研究最为深入、最为广泛。我们要对朱自清的研究给予充分的重视。
一、朱自清赋、比、兴研究的学术背景
辛亥革命之后,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封建帝制的消亡、经学时代的结束,《诗经》的性质在人们的观念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儒学经典变为文学诗集,对赋、比、兴的研究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研究还在继续,如探寻《周礼》“六诗”赋、比、兴本义,分析《诗经》赋、比、兴表现方法,阐发赋、比、兴理论的美学理想;有些则逐渐消亡了,如汉儒借助比、兴比附经义,陈子昂、白居易借助赋、比、兴宣扬儒家政教文学观念,把赋、比、兴当作表现儒家政教思想内容的“谲谏”方法,这种观念只是被当作历史现象加以分析,而不再有人提倡;有的学者是研究赋、比、兴的研究史,进行研究之研究;有的则是在反封建大旗的指引下,怀疑甚至否定经学的阐释,视经学的阐释为“堆在《诗经》上面的瓦砾”,必须清除,对赋、比、兴的研究也充满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怀疑精神,很多学者在重新解读《诗经》的基础上重新界定赋、比、兴的含义。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1925年,古史辨派的代表顾颉刚发表了一篇题为《起兴》的文章,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使赋、比、兴的研究出现一次高潮,这次研究高潮主要集中在对《诗经》表现方法的研究上。顾颉刚察觉到朱熹《诗集传》对赋、比、兴认识与标定的混乱,于是通过对现代民间歌谣表现方法的分析去推论《诗经》中的起兴,在文章中列举了“阳山头上竹叶青,新做媳妇像观音”、“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等九条民谣开端的资料,说:
在这九条中,我们很可看出起首的一句和承接的一句是没有关系的。例如新做媳妇的美,并不在于阳山顶上竹叶的发青;而新做媳妇的难,也不在于阳山顶上有了一只花小篮。它们所以会得这样成为无意义的联合,只因“青”与“音”是同韵,“篮”与“难”是同韵。若开首就唱“新做媳妇像观音”,觉得太突兀,站不住,不如先唱了一句“阳山头上竹叶青”,于是得了陪衬,有了起势了。
顾颉刚认为起兴与下文“无意义的联合”,只是为了避免开端“突兀”,而以“兴”协韵发端。
何定生也运用相同的方法推导出相同的结论:
所谓“兴”者,正正就是像前举的民谣那半首没干系的句法;而也是那换声的方法了。故我们要是下个“兴”的定义,就是:“歌谣上与本意没有干系的趁声。”乱七八糟,什么东西,撞到眼,逗上心,或是鼓动耳朵,而适碰著诗兴,于是就胡乱凑出来——或者甚而有时诗意都没尝打算,只管凑凑成了。这个就是“兴也”所成的《诗经》的秘密。
在研究目的上,顾颉剐、何定生不是探寻朱熹等经学家对“兴”的认识,而是探寻《诗经》文本之“兴”的本义;在研究方法上,以今证古,并且是以部分代整体,其实现代民歌中的“兴”既有与下文意义无关的兴,也有与下文意义有关的兴,而且多与下文意义有关;《诗经》中“兴”也同样存在无关、有关两种,并且也是无关者少、有关者多,如《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甫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等等,也许今天看不出兴与下文的联系,可是要知道《诗经》创作的时代尚处于类比联想阶段,只要客观物事与主观情志存在相似、相关的关系,哪怕诗句句式的相似,时人便认为他们之间存在逻辑关联,便可进行类比联想。所谓“歌谣上与本意没有干系的趁声”,既不是古代经学家对兴的认识,也不尽符《诗经》创作的实际。唐以前的经学家都认为“兴是譬喻之名”,朱熹则认为兴分取意与不取意两种;从《诗经》的创作实际看确实存在不取意的兴,但大多数的兴与下文存在意义上的联系。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锺敬文《谈谈兴诗》则是以《诗经》文本之“兴”本义为标准评价朱熹对赋、比、兴的解说,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一方面指出朱熹《诗集传》中已经发现与下文无意义关联的兴,他引朱熹对《小星》的解释并加以分析说:
其实,朱熹这老先生在《集传》里也说了几句很高明确当的话。“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实命不同!”他对于这诗解释道:“盖众妾近御于君,不敢当夕,见星而往,见星而还,故因所见以起兴:其于义无所取,特取‘在东’‘在公’两字之相应耳。”……用这话说明兴义,谁还比它来得更其精确?——郑樵的话虽比较详细,但却没有说到“它们所以会得这样成为无意义的结合”是由于要凑韵之故的要点。
另一方面又指出朱熹《诗集传》标定赋、比、兴的混乱。最后锺敬文表明自己的观点,认为兴分作两种:(1)只借物以起兴,和后面的歌意了不相关的,这可以叫它做“纯兴诗”。(2)借物以起兴,隐约中兼略暗示点后面的歌意的,这可以叫它“兴而带有比意的诗”。锺敬文的看法已经比较接近《诗经》创作的实际情况,只是对兴的认识、称谓与兴之本义及古代经学家的认识不同。
二、朱自清对赋、比、兴的研究
朱自清对赋、比、兴的研究由关于《诗经》表现方法的争论引起,但他的研究比当时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更深入广泛,他不仅结合《诗经》文本研究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方法,同时还涉及到《毛传》《郑笺》释兴、兴义源起,《周礼》“六诗”之赋、比、兴的本义,后世比兴论诗等多个方面。我们按照纵向序列将这些不同角度的研究重新排列一下,大致应如此:
关于《周礼》“六诗”之赋、比、兴本义的研究,朱自清在《比兴·赋比兴通释》中作了大胆的推断。他认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风、赋、比、兴、雅、颂似乎原来都是乐歌的名称,合言“六诗”,正是以声为用。
大概“赋”原来就是合唱。
“比”原来大概也是乐歌名,是变旧调唱新辞。
“兴”似乎也本是乐歌名,疑是合乐开始的新歌。
朱自清认为首先提出赋、比、兴的《周礼》是将它们与风、雅、颂称为“六诗”并列提出的,它们的本义不可能是表现方法,这是非常英明准确的推断,但对赋、比、兴本义的具体解说则属于过于大胆的臆测,而且只有臆测,没有论据和论证。
关于《诗经》的表现方法,朱自清在写给顾颉刚《关于兴诗的意见》中提出了三点看法: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