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文人的乐舞活动是乐舞艺术消费与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两汉魏晋时期,文士的乐舞活动丰富多彩。汉代“百戏”是融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演唱、舞蹈等于一体的技艺性综合艺术,演出场合一般在民间的市井广场,但许多贵族士人也以“百戏”娱乐宾客。“百戏”还成为文人宴集、朝廷外交场合表演的节目。到东汉时,安帝曾下令宫中“罢鱼龙曼延百戏”。可见“百戏”当时在宫中表演之盛。汉代文人士大夫不仅喜爱“百戏”,也迷恋“女乐”,汉魏时期贵族家中普遍养有大量的歌舞伎人,即女乐。据《汉书·礼乐志》载:“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过度,至与人主争女乐。”这些贵族中人生活十分淫侈,追求声色享乐,甚至与皇帝争夺“女乐”。东汉著名的学者、文人马融十分喜欢音乐,“善鼓瑟,好吹笛……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学徒,后列女乐。”他的学生有上千人,学堂之上讲授学问,学堂之后却不忘歌舞享乐,可见其对女乐之迷恋的程度。两汉魏晋文士还喜欢在宴饮聚集时即兴起舞,即兴起舞一般为独舞,歌舞形式与风格因人而异。如《汉书》中记载的李陵送别苏武的即兴歌舞。苏武为汉时名将,出使匈奴十九年,历尽磨难仍坚贞不屈,而李陵却在战败之后无奈投降匈奴,无法归汉,当苏武终于全节归汉时,李陵的心情十分复杂,于是,他特地给苏武举行了一个送别宴会,并以歌舞抒发自己悲痛的心情,歌舞之后“泣下数行”。这种即兴歌舞是一种典型的悲情歌舞。东晋谢尚“善音乐,博综众艺”,他擅长跳《鸲鹆舞》,当时司徒王导非常器重他。某日,他前往拜见王导,正值王家有多位文士聚集宴饮,王导便对谢尚说:“闻君能作舞,一坐倾想,宁有此理不?”谢商便“著衣帻而舞”,即身着正规的服装而舞,舞时“俯仰在中,傍若无人”。《鸲鹆舞》是模仿动物的一种舞蹈,谢尚以“傍若无人”的心态进入舞境,率性而舞,充分体现出魏晋风度洒脱、任诞的气韵特征。与李陵的悲情歌舞相比,又自有不同之处。两汉魏晋文人乐舞活动中颇有意趣的是即兴歌舞时的“以舞相属”现象。
“以舞相属”是文人宴集时的一种交谊舞的形式。一般由主人先舞,舞罢,以舞相属于客人,客人起舞为“报”(酬答),然后再以舞相属于另一人。如果被属之人不起舞,便会被视为失礼不敬。这种宴集邀舞习俗始于西汉时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记载了为人刚直的灌夫约丞相田蚡一起赴魏其侯窦婴的家宴,但田以醉酒相忘而推脱未去,第二天前往时又故意缓慢行走,灌夫由此非常生气,“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由于田不起舞为报,灌夫便不顾君臣之礼,当众责骂田蚡。可见,“以舞相属”之习俗由来已久,只是在西汉时运用的场合较为广泛,还不是文士聚会中专有的活动。到东汉时,“以舞相属”渐渐成为文人宴集时重要的交流形式。《后汉书》中载:“(蔡)邕自徙及归,凡九月焉,将就还路,五原太守王智饯之,酒酣,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报。智者,中常侍王甫弟也,素贵娇,惭于宾客;诟邕曰:‘徒敢轻我!’邕拂衣而去。智衔之,密告邕怒于囚放,谤讪朝廷,内宠恶之。邕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蔡邕为汉末著名的学者、文人,他在流放地被赦之后,当地太守王智设宴为其饯行,宴间,王智起舞属蔡邕,蔡邕则因鄙视王智而“不为报”,并拂袖而去。由此,王智怀恨在心,向朝廷告密,说蔡邕诽谤朝廷,蔡邕不得不亡命江吴很多年。可见,在宴会上以舞相属,并不仅仅是即兴娱乐的小事,而是文士之间交流与交往的大事。被邀者不起舞,被视为对邀舞之人的大不敬,由此文士之间会产生矛盾,甚至会遭来杀身之祸。
三国时期仍然流行“以舞相属”。《三国志·魏书·陶谦传》裴松之注引《吴书》曰:“(陶)谦性刚直,有大节,……郡守张磬,同郡先辈,与谦父友,意殊亲之,而谦耻为之屈;……。常以舞属谦,谦不为起,固强之,及舞,又不转,磬曰:‘不当转邪?’曰:‘不可转,转则胜人。’由是不乐,卒以构隙。”由此可知,属舞时被邀者不仅要起舞,在舞蹈之中需要旋转的部分还得旋转,若不转,也被视为不恭敬,是一种勉强、敷衍态度的体现。东晋时期依然流行“以舞相属”,《宋书·乐志》中曾提到谢安起舞属桓嗣一事。可见,“以舞相属”是两汉魏晋时期流行于文士之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宋书》的作者沈约认为:“魏晋以来,尤重以舞相属,……近世以来,此风绝矣。”以“尤重”一语强调魏晋继承两汉“以舞相属”的传统,风气所盛之情形。“近代”指沈约所处的南北朝。“以舞相属”现象在两汉魏晋的盛行以及到南北朝时的绝迹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因素与文化意义。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