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内容提要】
《文选》并非是先纂长编再行选编的两阶段成书的总集,《文选》实为据前贤总集进行再选编而成的再选本,且《文选》所选多为历代公认的名作,故《文选》成书殊非难事。昭明以一人之力,再辅之若干助手,即可迅速纂成此书。
【关键词】 《文选》 成书 考辨
一 朱彝尊《文选》成书两阶段说辩
《文选》编纂涉及《文选》的成书过程,论者若忽视《文选》成书过程之考辨,则极难讲清《文选》的编者问题。
昭明《文选》的成书过程,《梁书》、《南史》无载,唐人李善与五臣为《文选》作注亦未涉及。日释空海《文镜秘府论》与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引《中兴书目》语涉刘孝绰与何逊,但并未涉及《文选》的成书过程。
最早涉及《文选》成书过程者却是《文选》成书千余年之后的清人朱彝尊(1629—1709)。朱氏《书〈玉台新咏〉后》曰:
昭明《文选》初成,阅有千卷,既而略其芜秽,集其清英,存三十卷。
朱氏此论前两句与末一句,出自宋人吴 《宋本韵补·书目》:“《类文》,此书本千卷,或云梁昭明太子作《文选》时所集,今所存止三十卷。本朝陶内翰榖所编。”( 中华书局1987年版 )中间两句“略其芜秽,集其清英”出自昭明《文选序》,本与《韵补》所言毫不相干,但经朱氏贯通相联,罗致因果,则先撰资料长编,再行删选定稿即成为《文选》的成书过程。
朱氏此说,干系甚大。若此说成立,则千卷长编,必假手于人而绝非昭明一人可成。故先成长编,再行删选之《文选》成书两阶段说的面世,为《文选》成于昭明诸学士之手制造了证据 ① 。后之论《文选》编者系成于诸学士之手者无不征此为据。《文选》作为一部自周秦至齐梁,选录作品达七百余篇的选集,若真如朱氏所论先成长编,再成选集,则其非昭明一人之力可成,几乎可不加论证而成立。故《文选》的成书过程与《文选》的编者关系极大。某些研究者正是从成书过程论证《文选》的编者问题的,故论及《文选》的编者问题绝不可忽略对《文选》成书过程的考辨。笔者以为:朱氏此说,疑窦不少。
第一,吴氏《韵补》曰“或云”,明告此仅为传言,可信度若何,实难判断。吴氏生当两宋之交,如吴氏尚可目睹梁代昭明所编千卷《类文》,《隋志》、两《唐志》当著录此书。今考《隋志》未著录《类文》,两《唐志》著录庾自直《类文》三百七十七卷,《宋志》亦著录庾自直《类文》三百六十二卷。庾自直乃隋人,《隋书·文学·庾自直传》:“陈亡,入关,不得调。晋王广闻之,引为学士。大业初,授著作佐郎。自直解属文,于五言诗尤善。性恭慎,不妄交游,特为帝所爱。帝有篇章,必先示自直,令其诋诃。自直所难,帝辄改之,或至于再三,俟其称善,然后方出。其见亲礼如此。后以本官知起居舍人事。化及作逆,以之北上,自载露车中,感激发病卒。有文集十卷行于世。”《北史·文苑·庾自直传》与《隋志》所载无大异。
《北史·文苑·虞绰传》尚载庾自直任著作佐郎,并与虞世南、虞绰撰《长洲玉镜》等书十余部。两《唐志》、《宋志》著录之庾自直《类文》三百余卷,但此与《韵补》所言之《类文》千卷相距甚远,故两《唐志》、《宋志》所载庾自直《类文》与《韵补》所载《类文》当非一书。且隋人庾自直《类文》更不可为萧梁时昭明集撰《文选》之资料长编。以今传史志目录所载,《韵补》所言《类文》无考。
另,《宋本韵补》明言“本朝陶内翰榖所编”,陶榖为宋人,其编集虽不排除据前贤遗文所编之可能,但断言此书为昭明所集,似嫌武断。
第二,《文选序》所云“略其芜秽,集其清英”,道出《文选》选录作品的筛选原则为“集清英”、“略芜秽”,但《文选序》并未明言据何而“集清英”、“略芜秽”。其中,固有朱 《韵补》所言据《类文》千卷资料长编进行“集”“略”之可能,亦有据前贤时贤总集“集”“略”之可能。岂可因“集其清英,略其芜秽”而断言必据资料长编筛选?萧统选编《文选》的萧梁中期,先贤总集已大量问世,此为据他人所编总集进行再筛选提供了可能。
作为朱氏说之重要补充,论者或引《文选序》如下一段,作为《文选》成书两段说之依据:
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
“余监抚余闲”数句,笔者以为未可视为萧统为编《文选》而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作品,进而将其视为《文选》撰编第一阶段的注解,只能理解为萧统酷爱文章,阅读广泛。“历观”、“泛览”,仅为概说,并非有目的之选文。唯其酷爱、欣赏文章,故痛感于“缥囊”“缃帙”中“集清英”、“略芜秽”之重要。自清代阮元集“学海堂”诸生始为《文选序》作注及章句以来,各家章句《文选序》者,如周贞亮、骆鸿凯、屈守元诸先生,无不将此段视作《文选序》中萧氏自明选编《文选》之因,从未有将其视为自明选编《文选》之资料长编者,甚当。独言此段乃萧统自明《文选》选编之第一阶段,窃以为非原文之意。
要之,朱氏《文选》成书两阶段说未可成立。
二 南朝总集编纂多据前贤总集再编纂论
(一)南朝总集据前贤总集抄撰编纂例
《文选》卷四十七史岑《出师颂》作者史孝山下李善注曰:“范晔《后汉书》曰:‘王莽末,沛国史岑,字孝山,以文章显。《文章志》及《集林》、《今书七志》并同,皆载岑《出师颂》,而《流别集》及《集林》又载岑《和熹邓后颂并序》。计莽之末,以讫和熹,百有余年。又《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上《光武中兴颂》,明帝问校书郎此与谁等,对云前世史岑之比。斯则莽末之史岑,明帝时已云前世,不得为和熹之颂明矣。然盖有二史岑,字子孝者仕王莽之末,字孝山者当和熹之际,但书典散亡,未详孝山爵里,诸家遂以孝山之文,载于子孝之集,非也。’”胡克家《文选考异》曰:“陈云‘孝山’当作‘子孝’,是也。各本皆误。”陈,即清人陈景云,陈氏据李善注作出此校。故据李善注可知汉代曾有二史岑,一位当王莽末,字子孝;一位当东汉人,字孝山。晋挚虞《文章志》,宋刘义庆《集林》,南齐王俭《今书七志》均将史孝山的《出师颂》误载于史子孝名下。挚虞《文章流别集》、刘义庆《集林》又将《和熹邓后颂并序》误载于史子孝名下。其实,这两篇作品的作者、时代并不难辨明。《出师颂》有“历纪十二,天命中易”之句,李善注曰:“《汉书》曰,汉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也。”善注所释极是。既言“历纪十二”,必为东汉之作无疑。《和熹邓后颂并序》所颂扬的和熹邓后,为东汉和帝之后,其为东汉人亦必无疑。作为西汉王莽末的史子孝,绝不可能写出歌颂东汉和帝皇后之兄邓骘的《出师颂》与歌颂和帝皇后的《和熹邓后颂并序》。因此,诸集所载并误。
晋挚虞《文章志》、《流别集》,宋刘义庆《集林》,南齐王俭《今书七志》所收同误,颇值深思。若刘义庆编纂长达二百卷的《集林》( 《隋志四》 )时,先编长编,再成总集,当不会犯挚虞之误。总集类的《集林》与目录学著作《今书七志》同误,只能说明后出的总集与目录学著作当据前贤总集选编或著录而成。即挚虞误编于前,刘义庆《集林》、王俭《七志》承误于后。刘义庆、王俭编纂、著录汉魏晋作品,当皆参考西晋挚虞《文章流别集》与《文章流别志》。挚虞《文章流别志》误判《出师颂》为西汉史岑,《文章流别集》又误载《和熹邓后颂并序》为西汉史岑名下,刘义庆纂集《集林》,王俭撰写《今书七志》,又循挚虞之误,造成以讹沿讹之势。
刘义庆《集林》,《隋志四》著录为一百八十一卷,小注曰:“梁二百卷。”可见,《集林》部帙极浩。如此部帙的总集尚不采用朱彝尊先纂长编再行选编之两阶段编纂法,萧统《文选》,区区三十卷,不仅无法与《集林》相抗衡,且无法与梁代尚存六十卷( 《隋志四》 )的挚虞《文章流别集》相颉颃,故萧《选》编纂更无必要采用两阶段选编法。
(二)南朝选集据总集抄撰例
魏晋南北朝为总集编纂的高峰期。此期总集编纂的显著特点为数量众多,某些作家甚至一人可编纂数部总集。如谢灵运即编有《赋集》九十二卷,《诗集》五十卷,《回文集》十卷,《七集》十卷 (均据《隋志四》) 。钟嵘《诗品序》称:“至于谢客集诗,逢诗辄取,曾无品第。”可见谢灵运确曾大量搜集并编纂了《诗集》。
谢灵运除《赋集》、《诗集》、《回文》、《七集》之类大全集式的总集外,尚纂编《诗集钞》十卷,《诗英》九卷(小注“梁十卷”)两种诗歌选集。但是,以大谢四十余岁的生涯,完成上述众多总集的编纂,还须完成《诗集钞》之类的选集,如皆准朱彝尊先纂长编再行选编之例,则穷大谢一生亦绝不可能完成。《诗集钞》之著录在《隋志四》中紧接于《诗集》之后,《诗英》又位次《诗集钞》之后,可见,这两种诗歌选本当为大谢据其所编《诗集》的再选本。同理,《隋志》著录的无名氏《赋集钞》一卷,当亦是大谢《赋集》的再选本。
中国学者力之《关于〈文选〉的编者问题》( 《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 )在论及《文选》的编纂时,亦以挚虞《流别集》与此后出现的其它总集为例,推论《文选》为再选本。所不同者,力之此文并未详引《隋志》著录为例,但其总括之言,当亦认为《文选》为据前贤总集的再选本。
这种现象并非是个别现象。即以著录上述诸作的《隋志》而言,亦非唐初史家完全据唐初宫廷藏书逐一著录,而是抄录了大量前贤的目录学著述。《隋志四》在总集乐府歌曲之属下以小注的形式著录了谢灵运《回文集》十卷,无名氏《回文诗》八卷,苏蕙《织锦回文诗》一卷。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曰:“案此《回文集》三家在梁代书目自为一类,而乃杂置之乐府歌诗类中,又不与前《五岳七星回文诗》为伍。盖当属稿之时,唯取诸家书目节节抄入,于前后流别部居,未尝措意及之也。”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852页,中华书局1955年版) 姚氏所言极是。《隋志》将此三部回文诗著录于《乐府歌辞钞》等九部总集之后,显然错置。因《隋志》在此前曾著录过《五岳七星回文诗》,此三部回文诗未能一并著录于《五岳七星回文诗》之后,却著录于乐府诗之末,明显有误。“属稿之时,唯取诸家书目,节节抄入,于前后流别部居,未尝措意”正是对此现象的最好说明。《隋志四》于此小注之中,又著录《颂集》二十卷,王僧绰《木连理颂》二卷。姚氏《考证》曰:“案此两书前已附注于《靖恭堂颂》一卷条下。此复重出,岂前所云梁有《七录》,此梁有又一《七录》欤?是亦足证注梁有者不尽《七录》一书也。盖梁有书目有以颂一类列封禅文之后者,如前所载是也。又有列于回文诗之后者,则此所载是也。诸家部居不一律,故本志抄取亦两歧。”姚氏考证颇精。《隋志四》此前已著录《靖恭堂颂》一卷,小注曰:“梁有《颂集》二十卷,王僧绰撰。《木连理颂》二卷,太元十九年群臣上。亡。”揆之《隋志》体例,《颂集》与《木连理颂》已经著录,此处不当重加著录,但《隋志》却于总集乐府类中再次以小注形式著录了这两本书。此条再次说明《隋志》并非逐一据唐初宫廷现藏藏书进行著录,而是抄纂前贤目录学著述汇编成书。
三 《文选》据前贤总集再选编之内证
梁代总集的大量涌现固然为萧统选辑《文选》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此仅为可能,而非必然。冈村繁首次提出《文选》为再选本,但其结论仅仅是据魏晋南北朝总集编纂的惯例,而未举出《文选》为再选本的内证。笔者以为《文选》系据前贤所纂总集选编成书的重要依据尚有以下四点内证。
第一,《文选》中不少作品据其注文可知已为晋人挚虞《流别集》、李充《翰林论》与宋人刘义庆《集林》所选。今据北京中华书局影印胡刻本《文选》 (1977年版,以下引文依此本者,仅注页码) 李善注说明如次:
1.张衡《南都赋》题下注:“挚虞曰:南阳郡治宛,在京之南,故曰南都。” (第83页) 据李善之注,此赋当为挚虞《流别集》所载。
2.班彪《北征赋》题下注:“《流别论》曰:更始时,班彪避难凉州,发长安,至安定,作《北征赋》也。” (第142页) 据李善注,此赋载挚虞《流别集》。
3.班昭《东征赋》题下注:“《流别论》曰:发洛至陈留,述所经历也。” (第144页) 据李善注,此赋载挚虞《流别集》。
4.木华《海赋》“品物类生,何有何无”句注:“李尤( 当为充——笔者 )《翰林论》曰:木氏《海赋》,壮则壮矣,然首尾负揭,状若文章,亦将由未成而然也。” (第183页) 据李善注,此赋载李充《翰林论》。
5.张衡《思玄赋》题下注:“未详注者姓名。挚虞《流别》题云衡注。详其义训,甚多疏略,而注又称愚以为疑,非衡明矣。但行来既久,故不去。” (第213页) 据李善注,此赋载挚虞《流别集》。
6.应璩《百一诗》题下注:“李充《翰林论》曰:应休琏五言诗百数十篇,以风规治道,盖有诗人之旨焉。” (第305页) 据李善注,此诗载李氏《翰林论》。
7.扬雄《剧秦美新》题下注:“李充《翰林论》曰:杨子论秦之剧,称新之美,此乃计其胜负,比其优劣之意。” (第678页) 据李善注,此文载李充《翰林论》。
8.李康《运命论》作者李康下注:“《集林》曰:李康,字萧远,中山人也。性介立,不能和俗,著《游山九吟》。魏明帝异其文,遂起家为寻阳长,政有美绩。病卒。” (第730页) 据李善注,此文载刘义庆《集林》。
《文选》与《流别》、《翰林》、《集林》的雷同,可理解为《文选》选录作品时,曾参考《流别》、《翰林》、《集林》诸辨体选文之作,亦可理解为《文选》与挚虞、李充、刘义庆皆曾受时代共识的影响。但若结合本文第二部分则可知《文选》与挚虞、李充、刘义庆的雷同实为《文选》受此前挚虞、李充、刘义庆所编总集的影响。
除上述可考《文选》与《流别集》、《翰林论》、《集林》之承传关系外,《文选序》曰:“颂者,所以游扬功业,褒赞成功。”挚虞《文章流别论》曰:“成功臻而颂兴。……颂,诗之美者也。古者圣帝明王,功成治定而颂声兴。……故颂之所美者,圣王之德也。”《文选序》言“美终则诔发”,亦源于挚虞“嘉美终而诔集”。《文选序》标举“戒出于弼匡”,则源于李充《翰林论》“戒诰施于弼匡” (《太平御览》卷五九三) 。此一鳞半爪之迹,可以说明《文选》选文之篇与分体之论皆曾受到前贤之作的影响。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