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及其改进学毕业论文

2014-05-12 01:11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及其改进学毕业论文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一.引言  同行评议的英文表述为Peer Review。“Peer”指同资格

一.引言
 同行评议的英文表述为Peer Review。“Peer”指同资格、同能力的人,“Review”是指鉴定性地或审慎性地审阅或检查。“同行评议”是目前国际科学技术界公认的科学评价的最重要的方法。正如美国研究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科学质量的评估》中提出的:“它是影响确定诸如谁学、谁教、谁领先、谁将进行科研工作,以及什么结果应被发表和应用等一系列关键决策的基础。”因此,同行评议渗透于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
 在西方,同行评议制度形成并完善于科学的自由发展时期。最早的同行评议源于对专利申请的审查。1474年威尼斯共和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专利制度,它在对发明者提出的新发明、新技艺等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授予其对发明的垄断权时,采用的就是今天采用的同行评议的方法。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之初,明确地将同行评议方法用在评议中,在评议学者的入会申请和学员的时,都采取了今天同行评议类似的做法。如17世纪,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哲学会报》针对等待发表的论文而建立了同行评议制度。同行评议在后来被用于决定研究经费的分配,由此从评价等待发表的论文扩大到评价项目。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为高等学校提供巨额科研经费时,就采取了同行评议制度。195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时,正式采用同行评议制度,以保证把有限的经费分配给最有价值的项目。此后,这种方法被欧美国家广泛采用。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方法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于其它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界,成为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学术水准评价手段。
 我国的同行评议制度相对要迟一些。在我国,同行评议的实施最早是在科研规划、项目鉴定、成果评奖等方面,用于规划、评议项目的同行评议最早用于学术刊物等待发表的论文评议。早在建国初期的1956年,在制定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二年科学规划》(1956一1967)的时候,党中央就调集了600多名各门类和学科的科学家,并邀请了近百名苏联专家参加规划编制工作。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同行评议制度曾一度中断;60年代,科学论文的发表曾一度成为组织行为;70年代,在打倒“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政治环境下,同行评议更是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大多数学期刊都不实行同行评议制度;直到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根据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率先实行同行评议制度,这一制度在90年代逐步完善。随着社会科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同行评议制度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的规划设计、项目评议、经费资助、课题结项、成果评奖、刊物论文匿名评议、成果出版等各个环节和方面,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学术规范。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同行评议的功能
 同行评议有着其本身的特殊功能,这些功能使同行评议在整个科学发展中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同行评议的判断、选择、预测和导向功能在整个评议过程中可以帮助同行评议专家做出正确的评议。
 第一,同行评议的基本功能是判断,也就是判断客体所具有的价值及其对主体的满足程度。在评议中,判断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要做出是否有价值的判断,二是要做出价值的大小和满足程度的判断。
 第二,选择功能,主要表现为根据主体要求,对若干个客体所具有的价值在满足主体要求的程度上进行比较、排出顺序或选择出满足程度最高者。在科技界,一个新的科研成果产生后,必然会对不一样的人带来不一样的价值。在一些竞争性评选(如院士评选、科技奖励、科技项目招标等)中,同行评议的选择功能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三,预测功能,即预测功能是通过评议活动预测科研成果经过某种努力可能获得的价值。也就是说,在同行评议过程中,同行评议专家可以预测出一项科研成果可能会带来的各种不同的潜在价值。
 第四,导向功能,评议是一种管理工具,评议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描述和判断实践活动的价值,而且也是对被评议者的一种引导,使之向着符合价值主体目标的方向发展。

三.同行评议的的局限性
 2005年底,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干细胞研究成果与其2005年发表的论文被爆出学术造假。2006年初,中国著名的“汉芯一号”发明人陈进也被爆出了学术作假,骗取国家上亿元无偿拨款的学术丑闻……事实上,在当今科学界,每一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产生在向社会公众公开之前都会经过各种的审查,只有审查合格的科研成果才能向大众公开。那么当初黄禹锡和陈进怎么会逃过同行的评议和编辑的审查而向社会公众公开并引发了今天的丑闻事件的呢?可见,这其中存在着“局限性”,所以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按理说,同行评议应该是一种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因为:第一,它是同行的集体评议。从决策角度看,同行评议属非个人决策,因而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二,同行有共同的范式、共同的是非标准和共同的道德要求,因而有共同的语言,容易裁决是非,就评议结果达成一致。第三,同行评议还具有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因为认识上的错误不难以纠正,所以可以为不成熟的成果指明改进的方向。
 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近几年来,在科学界,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负面现象”。尤其是被评者“走后门”、“拉关系”和评议者在评价中难过“人情关”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对“同行评议”这一过去一直为人们所奉行的科学评价机制提出了挑战,使其局限性逐步地显现出来。
 目前,对同行评议局限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同行评议难以支持创新。同行评议是在共识基础上的价值判断,而对少数人的创新思想往往难以很快为多数评议专家所理解和接受。现行的同行评议常常采用“以多取胜”方式,因此在评审中对原始创新形成的“非共识”在所难免。在实践中,同行评议专家往往是某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受其规范的知识结构影响,一般青睐于在规范的知识体系中论证和研究,而排斥有创见的学术思想,因此,那些要冒风险的创新性研究计划难以得到同行评议专家的支持。
 第二,同行评议难以对科技成果保密。由于目前对同行评议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不少被评议人担心其未公开发表的创新性学术思想被越轨的同行专家剽窃和占有,因此在材料中有意隐瞒或不明确表达,从而影响了同行评议专家对该项目的了解,导致影响评议结果。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第三,同行评议难以支持交叉学科。创新思想多诞生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和新领域,因学科分类的原因,以及学术观点、理论观点上的派别差异,会出现同行专家故意降低评议结论的现象。
 第四,同行评议制度成本较高。无论哪个国家,同行评议的评议工作都可谓是人山会海,除各种经济上的花费外,申请人和评议人每年都要投入许多的精力。
 第五,同行评议难以控制越轨行为。当碍于人情关系或产生利益冲突时,同行评议的客观公正性的天平往往会发生倾斜。因为在同行之间往往容易形成“哥们儿网”,今日的评议人可能就是明天的被评人,因此常常会出现“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现象。
 造成这些局限性的原因不外乎有两个方面:一是同行评议名不符实,即同行评议的执行问题;二是同行评议制度本身的不健全。

四.同行评议的改进
(一)内部标准和外部标准:
 对于的科学评价,培根曾提出过两个衡量标准:一是科学的内部标准,即科学共同体内的标准——同行评议;二是科学的外部标准,即科学共同体外社会的认可。两个标准均为非政治性的标准,但基于近代科学发展的性质和特点,人们普遍认为培根提出的内部标准很成功,而他的外部标准却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我个人认为,今天我们很有必要重新认识外部标准的意义和作用,因为外部标准与内部标准相比,有许多明显的优势。首先,外部标准比内部标准客观,可以避免内部标准的主观因素带来的误差和错误;其次,使用外部标准可以免去内部标准的繁文缛节,节省制度成本;第三,外部标准对于科学理论的有用性和实践性要求更强,有利于把理论更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所以,我想在探讨内部标准的改进之前,应该弄清内部和外部标准使用的原则,即在能使用外部标准的地方,特别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领域的项目,尽量使用外部标准;而在难以使用外部标准的基础研究领域使用内部标准——同行评议。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同行评议的改进:
   1.完善同行评议“评议人”的甄选机制,加强对同行评议专家库的建设。
 同行评议工作处在何种状态,“评议人”是关键。这里的“评议人”必须是同行,并非只要是有“教授”、“专家”头衔的人就可以,而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同行”。因此,专家评议并不等于同行评议。
 对于“同行”的界定,有三种层次:
 (1)第一层次是广义的或宏观的科学同行观念。基于现代科学已进入了一个新的交叉综合、整体发展的新时代,把科学划分为数学、自然科学和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几个大类,每一个大类中各分科的研究者,都可算作同行。这种划分,有利于确立科学整体、综合和系统化发展的新观念,从多视角、全方位的战略高度来确定评议专家的合理构成。对大科学时代,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的同行评议比较适用。
 (2)第二层次是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的所有学科中,凡属同一类的诸学科,皆可视为同行。在考虑第二层次的’“科学同行”问题时,应使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专家在评议组中形成合理匹配。这对于解决好通常所谓的科学研究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衔接关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3)第三个层次的科学同行,是由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具有明确分工的,从事相同学科、相同方向、相同领域研究活动的人员组成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同行。这一层次的专家应以从事研究之精深见长。这与前两个层次着眼于现代科学技术整体性、综合性特征,以广博为标准恰是点与面的互补。对属于这一层次的同行专家的要求是a必须是同一学科的;b至少是同一研究方向的;c最好是研究同一或相近课题的。
 上述三个层次的同行,(1)(2)可视为“大同行”,(3)可视为“小同行”。在抽选同行评议的评议人时,应兼顾“小同行”和“大同行”的合理匹配:首先在属于同一学科分支方向、从事相同或相近研究课题的人员中进行挑选,使之成为最基本的成员,特别是评议组的正副主任必须从“小同行”中产生,以确保评议工作组的工作水平与权威性。而后再考虑从属于同一学科门类的“大同行”,以整体性、综合性、系统化为标准,选取“大同行”参加。
 在实际操作中,还应避免下列情况的出现:同行评议组成员过“杂”、大同行过多、行政领导和科技管理干部喧宾夺主等。
 对于同行评议专家库的建设,2003年由科学技术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和《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文件中明确要求“建立跨部门的国家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保证评价数据与信息的公开与共享“”各级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评价专家库共享机制”。为了真正实现科技管理数据开放共享,切实提高我国的科技管理能力,科技管理部门建设同行评议专家库时应注意这两个方面:
 (1)改变观念,加强合作,联合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同行评议专家库是人力信息资源,不应该只为某个管理部门所使用。实施同行评议专家库数据共享、建立共享平台,也不是某个管理部门的事情,它需要各个相关部门联合推动。因此,在政府的合理引导和有效监管下,各管理部门应该首先在思想上创新,要抛弃落后的数据占有观念,坚决打破部门间、行业间的信息壁垒,才能确保数据开放共享有序、渐进的开展。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数据标准,实现数据共享的规范操作。突出共享,制度先行。必须首先建立一个有利于科技管理数据开放共享的管理、政策和法律环境,这是实施数据共享的重要保障。只有依托于这样的环境,才能确保数据从收集到共享的良性循环。同时,还必须建立一个有利于科技管理数据共享的数据标准,这是实现数据共享可操作性的重要前提,也是科技管理不断标准化及与国外先进科技管理接轨的必要条件。
2.完善同行评议的规范:
 第一,回避原则。
 根据回避原则,可采取“双盲法”。即评议人和被评者在评议结束之前,互相都不知道对方的信息。这是克服人际关系影响、马太效应的最佳办法。
 第二,随机原则。
 根据随机原则,评议组成员应在相应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当然,为保证评议的质量,评议组在随机产生后,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但调整的范围和幅度不宜过大。
 第三,高效原则。
 所谓高效原则,即尽量减少评议过程中各方面的成本。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和完善网络评议制度、采用“3+X”的评议方式等。
3.对同行评议的优化和补充:
(1)建立和完善“评议意见全文反馈”制度:
 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同行评议的全面电子化已成为同行评议发展的主流趋势。这一变革不但提高了评议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同时,也使全面实现基金项目评阅意见全文反馈成为可能。“评议意见全文反馈”制度的建立,体现了人性化、法制化的先进管理理念,使基金项目的管理过程更加透明,有利于申请人对申请材料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从而改进申请书的质量,提高项目执行的质量,也有利于从专家和学科主任的层面上提高要求,提升评议和项目遴选的质量。(2)引入海外评议机制: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这一机制的引入,有利于解决我国在一些研究领域高水平的专家不足现象,还可以消除国内同行评议中的诸多弊端。
 要引入海外评议机制,首先必须逐步采用国际化评议机制。邀请活跃在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家参与同行评议,可以客观地评价基金项目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的科学水准、提高项目的起点、增加新的创新思维,并不断提供新的渠道加强国际合作,将我国科学发展融入世界科学发展前沿的主流行列,促进基金项目整体研究水平的提升。其次,国际评议机制的建立需要首先建设一个丰富的动态更新的海外评议专家库。然而由于语言的限制,项目申请书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以中文为主,这对国际化评议带来一定难度。但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学者是同行评议的宝贵资源。所以,作为我国基金评议国际化的第一步,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各地优秀的华人学者,包括港台地区的学者,加以严格的遴选和规范化的管理,尽快启动、建成首批海外评议专家库。
 当然,引入海外学者参与同行评议和建设海外评议专家库是一项系统工程,该制度在目前的中国科学界还存在一个“可行性”问题。毕竟该制度的实现需要以大笔的资金为基础,所以目前可以有选择性地实施该制度。

    上一篇:浅析陈凯歌电影创作路线的转变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勉县文化艺术楼设计开题报告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