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纳撒尼尔·霍桑在《红字》中塑造的海斯特·白兰吸引了无数读者并在近年来引发了诸多富有新意的解读。女性主义批评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为重新欣赏《红字》提供了参考。基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础上,讨论海斯特形象的创造而挖掘小出说中反女性主义的因素。
论文关键词: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海斯特
《红字》于1850年出版后吸引了来自各方位诸多种类的评价,其中包括对作者本人的家庭出身、作者的理想信仰、作者与小说的关系、小说的风格与特点、《红字》的多重含义、故事中的各种寓意、文中所出现人物的特性、小说的意义等等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和评论。在劳伦斯(D.H.Lawrence)看来,《红字》不是一本让人愉悦的心灵罗曼史。
相反,这是“一篇精彩的寓言。我认为这是所有文学中最伟大的寓言之一”。“蓝眼睛的神童纳撒尼尔赋予本书绝对的双重意义”,并认为作者本人具备超凡的洞察力。巴特莱特(Fred—ericC.Bartlett)则应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重新诠释了这部小说,探索了欲望的宣泄以及自我压抑。在一篇名为《鲜红的A字,霍桑的投影——《红字》海斯特形象与霍桑之思想》的文章中,作者将文中的圣母形象与美国精神联系起来,认为“霍桑心中的‘美国梦’与‘美国精神’都集中地体现在海斯特形象的塑造上”。在中国文学史上,20世纪初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引人,无疑是唤起现代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因素,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这种影响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文学观的影响。但是,它为中国当代社会对女性主义文学观念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消化和理解提供了许多经验。中国向女性精神与心灵的深处拓展,体现强烈的女性价值感与女性主体性更是得益于西方较为成熟的女性文学观念。中国女性主义文学观的形成是带有本土特色,具有阶段性特点,流动变化的过程。
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观的产生与发展
女性主义理论是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理论界最重要的文艺理论之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于女性对自身的存在与日常生活的反思。”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兴起给中国文坛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人们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传统的文学史,追溯女性文学传统,寻找女性特有的文学表达方式,并批判文学中的男性中心主义,从而建构起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理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观照下,中国许多女性作者、学者都在积极探寻女性问题,并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女性问题的讨论中。20世纪60年代以后,女权运动再度掀起高潮,广大女性真正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才有了理论化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应地出现大量女权主义的论著,为妇女言论提供了阵地。1970年,凯特·米勒特的《性》的出版,标志着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形成。西方女性主义文学观念在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其向世界其他的。在中国,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和作家把西方的女权主义理论及女性主义文学观念引进来。这些引入,促进了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并使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观念得以形成,并在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上产生了重要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热潮,其中斯宾塞的《女权篇》等也开始传人中国,资产阶级的女权主义理论为中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发现也带来了“女性的发现”“,启蒙”激发了一些女知识分子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文学创作的热情。尤其是“娜拉热”以后,一些女性作家很快地从娜拉身上得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印证。从而也催生了带有群体女性意识觉醒的中国第一批女作家。她们主要有陈衡哲、谢冰心、庐隐、萧红、张爱玲等。冰心的《斯人独憔悴》等触及了妇女解放和鞭挞五四时期家长制的黑暗;庐隐的《海滨故人》等小说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苦闷彷徨的心理;白薇的自传体小说《悲剧生涯》等女作家的作品都表现出鲜明与独特的女性体悟,这些群体创作是中国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最初标志,也在中国文学史上醒目地树起了女性文学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