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弹性——栖居于古典废墟的现代汉诗学(4)
2014-08-26 03:05
导读: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 ) 但是在现代文学中,一些看似虚幻的事物,也可作为意象的内容来加以体会,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审美对象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 )
但是在现代文学中,一些看似虚幻的事物,也可作为意象的内容来加以体会,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审美对象也已经能给予从前所不能给予的想象与感受,因此也能作为意象来对待,如上述韦丛芜诗集中的“病”,这便拓展了诗歌意象的空间,并且清楚地呈现出古典与现代意象系统的差异。
此外,在浏览韦丛芜诗集的目录时,颇有意外的发现。原目录如下:
冰块
荒坡上的歌者
绿绿的灼火
我披着血衣爬过寥阔的街心
我踟躇,踟躇,有如幽魂
诗人的心
一颗明星
燃火的人
密封的素简
哀辞
黑衣的人
在电车上
这些诗歌作品的题目联结在一起,竟然也可以作为一首现代诗来欣赏,而其中也充满现代诗所独有的意象,或是在古典诗歌中已经存在但在现代被赋予了新内涵的意象,如“黑衣的人”(立刻想起杨牧《黑衣人》),“电车”(好些西洋诗取此意象),并且这些意象在这个由目录组成的诗中联绵起伏,织成一片意象之网,其气势也具有现代诗意象系统的整饬性,而非古典诗意象的散漫、单纯。这些诗行还可以打乱了重新排布,而形成一首有另外韵味的新诗。这种意象组合的可拆卸性与随意组合的多元性,也是有别于传统诗歌的新的质素,这也许是汉语诗歌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一次“新变”。
说现代诗歌完全丢弃了传统意象之美,可能失之武断。在1927年出版的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中,很多诗作的题目就是一种意象的呈现,表达出作者追摹古典之美的用心,如《暮雨》《追忆》《别友》《残年》《沙中》《海滨》《墓旁》《雨夜》《孤云》《夜步》《遥遥》《永久》《秋战》《风夜》,在冯至1929年的诗集《北游及其他》中也如此,该集中有诗题 《湖滨》《迟迟》《园中》《春愁》《北游》《思量》《夜半》《晚步》,冯至另有集外诗如《残年》《愁云》《夜饮》《雨夜》《别友》《日落》等,从诗题上看似乎都有古典意韵的余绪,然而冯至却是一位在诗中表现了最多现代性意味的诗人,他的诗艺,尤其是其中的技术、手段,往往来自以西方为多,如他善用的暗示、象征、意象等,这里的意象也是被拓展的现代性的意象空间,而非固有的传统遗存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四
现代意义上的新诗,究其实乃是一样完全新生的文体,它仍然使用着汉语,然而毕竟与古代汉语的凝结物——古典诗歌大大不同了,在格律的内蕴,节奏的组织,以及意象的表达方式等等因素上,新诗有其独到之处,将新诗的创作过分比附于古典传统,也许有时并不全部适合。现代文学史中,有许多一流诗人并未深深浸入古典传统的氛围中去,如学者对穆旦的评价:“现代作家所遭遇的困难主要是表达方式的选择。……穆旦的胜利却在他对于古代经典的彻底的无知。”[9] 单纯列举这样的评论和这样的诗人作例,也许并不全面,有失审慎,但是这样的事实确实反映了新诗和古典传统的关系的另一面真实。
诗歌发展至今,新陈代谢是一个客观事实,文体的优长与劣势,代有兴替。如前人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焉知现代新诗不是新中宁馨儿?孔齐《至正直记》引虞集语:“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绝艺,足称于后世者。汉之文章,唐之律诗,宋之道学。国朝之今乐府,亦开于气数音律之盛。”[10] 沈宠绥《弦索辨讹》言,“三百篇后变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之北。”而焦循早言“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焦循为朴学大家,然而私下衷情于“花”“曲”二部[11],并撰有三部著作记述当时之曲坛情形(这似乎是清中期扬州学派之性情?),他对文学历史的宏观把握十分精彩,凡文学史眼光通达者莫不作如是观。而现代汉诗,或许恰恰是切合我们时代的新的文体的存在可能。
新诗的成立与发展,是有其内在理由的。在诸多方面,它提供了诗意在汉语中的巨大弹性,传统因素在其中转移、变化,以新质的面目支撑这种诗意的弹性。由此,“诗艺”这门中国的古旧手艺,在现代得以延续并得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