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弹性——栖居于古典废墟的现代汉诗学(5)
2014-08-26 03:05
导读:注释:[1]张桃洲,《重提新诗的格律》, 《学术》2002年第1期 [2]对古诗与的细密关系,已有许多学者做了精深的探讨,他们的研究结论与观点,在此不一一
注释:[1]张桃洲,《重提新诗的格律》, 《学术》2002年第1期
[2]对古诗与的细密关系,已有许多学者做了精深的探讨,他们的研究结论与观点,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3] 闻一多,《文学的动向》
[4] 梁实秋,《读〈诗的进化的还原论〉》,《晨报副刊》1922年5月27日
[5] 老舍,《文学语言问题》
[6] 叶公超,《论新诗》
[7] 在新诗初生时,翻译诗歌的是第一位的,但是当新诗已有一定传统之时,已经能够在自我内部进行调适,用已有的或即将有而未有的汉语诗歌写作习惯来进行语体实验。翻译的影响反而变得模糊了。
[8] 也有一派诗人和研究者认为,“音响”才是诗歌中的首要。他们更关注声音的直接意义,而非隐喻意义。
[9] 王佐良,《一个诗人》
[10] 粤雅堂丛书本,卷三,页十六上
[11] 据李斗《扬州画舫记》载,当时江左伶优,大率分为“花部”与“曲部”二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