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歧义的制约学毕业论文(6)
2014-08-30 01:24
导读:构的歧义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3.2 研究词的组合来制约歧义,汉语的“得”(de)有两种情况:(1)连接表示程度或结 果的补语,我们记作“
构的歧义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3.2 研究词的组合来制约歧义,汉语的“得”(de)有两种情况:(1)连接表示程度或结
果的补语,我们记作“得[,1]”;(2)用于表示可能、可以、允许,我们记为“得[,2]”“得”的
这两种作用能够同现,这就使得带“得”的语句产生歧义。我们将这个多义结构记为“V得A”。
4.3.2.1 考察“得”与它前面的成分,可以看到“得[,1]”前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
词,如:说得好、脏得很,“得[,2]”前面只能出现动词,并且绝大多数是单音节动词,如:拿得动、整
理得好。这样,我们可以认为“V得A”一般只在V是单音节动词的情况下才产生歧义。考察“得”与它后面
的成分,可以看到:“得[,1]”后面如是动词不能是趋向动词,而且绝大多数单音节动词不能出现在“得
[,1]”后作补语(少数几个可以,如:饿得哭、吓得叫喊”;而“得[,2]”的组合特点恰恰与“得[
,1]”相反。这样,“得[,1]”和“得[,2]”形成了互补分布状况。“得[,1]”后如是形容词
,它可以是单音节形容词,也可以是多音节形容词。如:说得好、洗得干净、“得[,2]”后绝大多数是单
音节形容词(少数几个也可以是双音节,如听得清楚)。这样,我们可以认为:“V得A”中只有在A大多数
是单音节形容词时才产生歧义。
4.3.2.2 现在,我们可以对“V得A”结构这一通常理解的歧义,进行更深一步的限制:“V得
A”结构,(1)只有当V大多数是单音节动词;(2)当A大多数是单音节形容词时,它才有可能产生歧义
。[⑦]
4.4 上面,我们主要讨论了:(1)语感上对歧义语句的制约;(2)语境频率对歧义语句的制约;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3)句法结构自身对歧义语句的制约;(4)限制词的次类来制约歧义语句;(5)词的组合对歧义语句的
制约。这五个方面都是通常所谓的歧义语句依靠自身的因素来消除歧义的。
歧义语句研究中,注重分析上下文、语境等对歧义的消除作用,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更应重视研究歧义
语句本身的排歧能力。即重视研究如何利用歧义语句自身的种种因素来消除歧义。本文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试
图在这一方面作些探索性的工作。
结语:
我们通常讨论歧义,大都是脱离了上下文的。其实,无论从表达方面讲,或者从理解方面讲,语句都不是
孤立存在的。因此,我们在讨论歧义问题时,要避免出现三种倾向。一是把静态歧义语句作为动态歧义语句进
行讨论;二是替有歧义的语句添加上一些上下文,设想它出现的某种语境,然后断言它不可能产生歧义;三是
把个别的歧义类例描写为歧义类型。尤其应当注意防止第三种研究倾向。
对歧义问题的进一步探讨,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观察和分析歧义语句的方方面面,诸如深入了解语言形式
和内容的关系,了解语义关系在整个语法研究中的地位,进而深入考察与其有关的其它语言问题,将有助于进
一步探讨语法研究的和。对歧义语句的进一步研究,对语法教学也有很多有益的启示;并且可以提高
学生对语言结构的辨识能力和对语言现象深入分析研究的能力。
从要求来看,要研究语言的自动化处理,诸如机器翻译,人机对话,人类的语言理解,
人工语言的理解等更需要在歧义方面加以研究。机器无法象人类那样依靠丰富的生活知识和对汉语的熟练掌握
以及对汉语的感应能力能在交际中排除歧义。分析研究歧义问题进而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消除歧义的规则,让机器去掌握,似乎更应成为我们歧义研究中的一个较为迫切的问题。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① 吕淑湘《歧义类例》、《语文》48.5
② 史有为《位置义试探》、《语法研究与探索(4)》
③ 李文明《歧义三题》
④ 《谈谈语义在层次切分中的作用》《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