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评与“两个东方”学毕业论文(2)
2014-09-13 03:35
导读:至今为止,我发现没有人仔细考虑过那把一种文化的各个部门的表现形式内在地联系起来的形态关系(morphologicalrelationship),没有人超越的界限去理解过希
至今为止,我发现没有人仔细考虑过那把一种文化的各个部门的表现形式内在地联系起来的形态关系(morphologicalrelationship),没有人超越的界限去理解过希腊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西方人关于
数学的终极的和根本的观点,他们早期的装饰的意义他们的建筑、、
戏剧和
诗歌的基本形式,他们对伟大的选择和发展,以及他们的工艺细则和和原料选择;至于这些事物对于历史的形式所具有的决定性重要意义,那就更没有人加以重视了。他们有谁知道,在微积分和路易十四时期
政治的朝代原则之间,在古典的城邦和欧几里得几何学之间,在西方油画的空间透视和以铁路、电话、远距离武器控胜空间之间,在对位和信用之间,原有深刻的一致关系叱?但是从这种形态学的观念看来,即使平凡单调的政治事实也具有一种象征性的、甚至形式而上学的性质;埃及的行政制度、古典的货币铸造、解析几何、支票、苏彝士运河、中国的印书术、普鲁士的军队以及罗马人的道路工程等等,当作象征看待,全是可以一致地获得了解和认识的在此以前,这恐怕是不可能的。1
这些话虽然说得冗长一些,但中心意思还是明确的。
1)它提出了一种文化分类,即是所谓的文化形态学,这是一种新的文化分类,它不是以每一个民族、国家作为分类标准,而是一种世界文化大类型的划分,而且提出了划分的中心观念:象征性。即在以上所提到的各种具体事物之间,如希腊人、阿拉伯和印度人的数学、西方油画的空间透视、中国印书术……等等事物之间有一种共同的内在潜质,这种潜质来自于民族精神的深处,它是本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最突出特征。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文化的不同形态之间不是能互相融合与兼并的,而且,它们是不能互相理解的。它们之间有着永恒的隔阂。斯宾格勒把世界文化划分为八个大的历史形态,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和西方文化,现在前七种文化已经名存实亡,只有西方文化仍处于所谓“战国世纪”,具有生命力。
3)其历史观念是一种生物轮回学说,文化形态如同生物一样,有生长老死的过程,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生物观念来说,如同春夏秋冬轮回。从文化的过程来说,有三大阶段:前文化阶段、文化阶段、文明阶段,这三个阶段周而复始。我们上文已经说法,这种历史观念并不新颖,它可以追溯到西方的神话中的同一模式。
4)虽然斯宾格勒标榜反对欧洲中心论,但事实上,斯宾格勒又把欧洲文化特别是所谓“浮士德型的文化”,也就是德意志的文化形态看成是最先进的文化形态。
当然,它的理论模式并不象斯宾格勒自己所吹嘘的那样,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它明显从德国的赫尔德、黑格尔等人的历史文化观念,精神现象学中受到启发,如其中所说的“自我意志的自由”等概念,可以说是黑格尔
哲学并不高明的翻版。公允地说,西方的自我精神发展模式对于人类有相当大的贡献,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这并不唯一的,也不是最正确的认识模式,多样化的认识论正在向它挑战,早在中国《易经》中就已经提出了另一种认识模式,这就是辩证理性的认识论模式,所谓辩证就其意识本质来说,就是反对理性中心与理性唯一性的。其中依赖于非理性的、直觉的、感悟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当佛教传入中国后,唯识论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注意,这不是偶然的。因为早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人已经发展了自己的超意识认识方式,佛教的认识从六识开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识相当于理性与感性的综合,但只是其中之一,以后的“未那识”和“阿赖耶识”都已经超越了上属认识方式。特别是“阿赖耶识”,被西方学者铃木大拙等人把它比作无意识,不能说是毫无道理。2特别是中国的天台宗所阐发的“阿摩罗识”也就是根本净识,才真正为阿赖耶识等非理性中主的认识论提供了依据,这种对于理性中心的逆反,应当说是东方文化对于世界的独特贡献。